《黄河母亲》文献展暨“我和母亲留个影”图片展揭幕
回眸30年守望
述说儿女深情
何鄂(左)和本报记者合影
图片展现场
西部商报记者 马霞 供图
西部商报讯 (记者 马霞) 昨日上午,由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黄河母亲》文献展暨“我和母亲留个影”图片展在兰州美术馆隆重开展。共展出了《黄河母亲》雕塑落成30年来,作者何鄂多方收集、保存的文献和实物展品以及征集的200余幅合影照片,首次全方位呈现了这件大美之作与城市、百姓之间无法割舍的情缘,深情重温了雕塑诞生的难忘历程。
手绘初稿 讲述大美雕塑“诞生记”
昨日展出的绝大部分展品都首次与公众见面,其中最为丰富、全面、细腻,也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承载了30年岁月变迁的文献资料。
作者何鄂于1984年亲自手绘的《黄河母亲》雕塑设计初稿尤为令人关注,因为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知道在最初的设计中,这件作品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黄河儿女》。更令人惊讶的是,雕塑的一侧还有一位具有典型西部人物面貌特征的黄河汉子,他略微张开着的臂膀似乎在挡风遮雨,又像是在努力奔向前方。但是,随后在人民日报刊登的第一定稿石膏作品中,却成了人们熟悉的这个样子。
“一手挖着泥巴,一手挥着塑刀,在时代的扉页上,在历史的进程中,我接受着锻造、接受着磨炼。”不远处,一页略微泛黄的信纸,上面娟秀的字迹写着一首诗——《生命之手》。这是作者何鄂在1985年为迎接《黄河母亲》雕像的诞生而创作的,字字句句发自肺腑、吐露心声,激动、焦灼、不安、喜悦等各种心绪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她为艺术创作付出全部心血的动人情怀。
何鄂在展览现场表示,“《黄河母亲》建成以来,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去年文化部在深圳举办的图片艺术文献展上,‘黄河母亲’被选中成为11个案例之一。我把资料整理了一遍,一共227件,并决定今年首次向观众展示。我相信,展示会让我和大家一起为了这个新时代,更好地共同去努力。”
件件不凡 为辉煌时刻增色添彩
西部商报记者现场发现,奖牌、证书、纪念册等在内的23件实物资料也极不平凡,其间不仅蕴含了跨越时代的重要信息,更承载了值得历史铭记的非凡意义。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怀抱,人民日报为纪念这一重大时刻刊登了一份寄托了华夏儿女美好祝福的年历,首页醒目位置就是《黄河母亲》雕塑;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为纪念这一重大时刻,一座由汉白玉雕制而成的《黄河母亲》雕塑在澳门展出后,经由国务院文化部赠送给刚刚成立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并被澳门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2015年,在国台办和兰州市政府主持下,一座长3.36米的红色花岗岩《黄河母亲》雕塑在台湾淡江大学落成……在一道道赞许的目光中,这些烫金证书为兰州人增添的不仅是豪气,更带来了一份坚守本土文化创作的自信。
不忘初衷 71件展品重温艰难维权路
在展厅里非常醒目的位置,主办方刻意将71件展品放置在了一起,那是一份份判决书、调解信以及国内各大媒体的专题报道和各级各类部门的红头文件。在这个为观众单独呈现的主题里,何鄂无声地表达了对文化知识产权的那份执着坚守,再一次呈现了《黄河母亲》雕塑经历过的那条艰辛维权路。
何鄂告诉西部商报记者:“我希望世界人民都能看到的是中华文明的灿烂,而不是粗制滥造的仿制品,我将继续为此坚守下去。”
30年相伴 温情合影暖热人心
《黄河母亲》雕塑30年的风雨历程中积淀了太多太多的东西,细细品来一种感受怎么能够表达。好在,为了让观众在全面了解展览后还能够舒缓一下激动的心情,主办方还精心组织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展览环节,那便是“我和母亲留个影”图片展。
“这是1993年拍的,当时我哥得了重病,两个老姐姐从郑州、宿州来兰团聚,这也是我们姐弟的最后一面。”市民耿素梅回忆着照片中那段珍贵的时光。
“多少年来,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只要是到兰州我们都会到黄河母亲这里合照。”乔爱芳为这次展览提供了6张合影,她说:“‘她’已不仅仅是城市的标志了,而是我们对伟大母亲的眷恋。”
在200余幅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合影中,饱含着亲情、友情、爱情,每张照片都在独属于兰州的人文情怀中留下了一个温情的故事。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6日结束。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