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

12.11.2015  12:28

    □王立仁

    黄河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

    ——捧读《黄河文化》有感

    在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人类的生存繁衍是与河流的存在息息相关的,伟大的河流孕育伟大的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发祥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举世无双,伟大黄河展现的宏伟气魄和深厚内涵,是中华儿女讴歌礼赞和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1994年10月,由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主编、中国华艺出版社发行的《黄河文化》一书,全面介绍了黄河自远古以来的形成与变迁,以及人类在近200万年中依托黄河流域优越条件繁衍生息,近5000年来创造出灿烂辉煌华夏文明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系统了解黄河文化的教科书。

    这本书有独特的总体结构,有利于读者整体把握黄河文化的全貌。编著此书,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黄河文化作系统的梳理。面对如此巨大的课题,著述的体例至关重要,并且也绝不是能轻松把握的。全书内容分为7个部分,概述高屋建瓴,集中阐述了黄河文化“包容博大、自强不息”的精髓。正式内容有6编,与众不同的是,第1编先从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候土壤、动植物资源和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等几个角度,介绍论证了黄河生长发育直到成形的先决条件,为说明以后在这一片热土上产生黄河文化所具备的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往下的5编,以中华文明史上的时代变迁为纵轴顺序展开,依次介绍了“黄河文化的萌芽”、“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稳定的黄河文化中心的形成”、“重心转移时期的黄河文化”、“以北京为中心的黄河文化”,上自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下至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前后连贯、一气呵成。面对浩如烟海灿若星河的黄河文化素材,本书的编著者通过这样的思路和构想理出了头绪,这样就首次完整地勾画出黄河文化的基本轮廓,可以说既举重若轻而又独辟蹊径,非大眼光大手笔是做不到的。

    这本书具有明确的着力点和清晰的脉络。《黄河文化》主要内容有6编,27章,145节,共117万字,可以说汪洋闳肆、蔚为大观。然而在这浩繁卷帙中,编著者始终抓住“城市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个重点,在城市中又突出首都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全方位展示某个阶段黄河文化发展的代表性成果。这样层层展开,就让读者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看清了黄河文化的躯干和肢体。同时,以稳定的黄河文化中心的形成、转移和长期稳定中心第二次形成为轴线,展现了黄河文化不同时期发展演变的清晰脉络。循着这个脉络,我们就对如何准确把握黄河文化的本质与特点,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一目了然。

    这本书旁征博引、立论有据,拥有非常丰富翔实的资料素材。编著者们在书中各章节都大量引用科学研究、考古发现成果和历史典籍记载,对书中提出的基本观点加以佐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例如在介绍距今100万多年前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时,对西侯度文化、周口店北京人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南方贵州观音洞文化等等,都一一列举达十五六种。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对于各个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典型建筑、农工商各业以及思想文化艺术、科技医疗、军事外交等等各方面的重要成果,从百家争鸣、四大发明到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撷取珍要、悉数罗列。另配有插图49幅、图版37幅,与正文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十分完整而又严谨的内容体系。通过逻辑清晰、论据充分的详尽表述,让读者好像走进一座荟萃黄河文化方方面面的宏伟展馆,细细欣赏只觉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深刻领会黄河文化内在精神的同时,也大大增长了历史人文基础知识,对于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产生由衷的景仰之情。同时也深深感到,由侯仁之先生担纲主编的这一部宏篇巨制,不愧为黄河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

    说起来这部著作的诞生还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1941年,侯仁之先生受德国传记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名作《尼罗河传》的启发,萌生了要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树碑立传的念头。当年冬天,他因参加抗日活动遭到日寇逮捕,与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当时叫孙以亮)关押在同一间牢房。他们在彻夜长谈中,侯先生提到自己要为黄河立传的雄心壮志。其后风云沧桑,不觉40多年过去。到了1987年11月,孙道临先生在给侯教授的书信中还提到这件事情。1990年,机缘成熟了,华艺出版社约请侯先生主编《黄河文化》一书。几十年夙愿得偿,侯教授不辞年过古稀,与志同道合的于希贤、孙波、陈梧桐、陶世龙等名家一道,搭建起一个强有力的班子,站在远高于路德维希历史视角的起点上,广采博征、严谨著述,历时三载,终于在1994年10月让这一部煌煌大作——《黄河文化》正式出版。

    侯仁之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开创者,因对北京城形成与发展的精湛研究,被称为“活北京”。他也是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主要推进者,享有“中国申遗第一人”的美誉。侯先生一生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硕果累累,2013年以102岁高龄仙逝。《黄河文化》一书由他来主编,无疑是一部分量很重的权威著作。尽管编著者们自谦的称本书为“一部高级科普著作”,实际上这部著作体现了侯先生研究历史地理的学术思想,饱含着侯先生半个世纪深思熟虑的心血结晶,足可以传之后世。

    20年以后的今天来读这本书,让我们受到多方面重要启迪。

    首先是关于什么是黄河文化。书中清晰地表明,黄河文化就是5000多年来,华夏儿女共同创造和世代传承的物质成果与精神财富,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这对我们兰州人民来说更有特殊价值。2013年10月以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成为我省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兰州市在“一带三区”规划中定位在“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都市文化产业区。”这一特殊优惠政策意味着,凡是黄河文化也就是华夏文化的所有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而在读了《黄河文化》这一部大型图书后才能完全理解,这一政策赋予兰州人民何其丰厚的一笔巨大资源,让兰州的文化产业迎来多么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黄河文化包含了哪些值得传承的优秀成果。对中华民族来说,黄河文化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还是生态建设、社会管理,都拥有不同于世界各国的独特成就,从而保证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几度创造了世界上最为先进发达的文明。同时也为今天我们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思想文化和综合国力的雄厚基础,因此值得传承的优秀成果不胜枚举。但是其中最值得继承发扬的,还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面对大自然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变革,所秉持观察问题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所抱有的勇气、耐力和斗志。正像“义勇军进行曲”所唱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一份精气神,永远是黄河儿女立身处世的法宝。

    再次,怎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黄河文化的精髓。几千年的黄河文化熔铸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让华夏儿女具备像黄河母亲一样的气魄,血液中流淌着“包容博大、自强不息”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基因。今天,中国正在改革开放走向世界,黄河文化要焕发新的生命光彩,关键是如何以吸纳百川的雄浑气魄,与尼罗河、恒河、密西西比河等世界上各大江河融汇交流、共创未来。为此就需要更进一步梳理和提炼黄河文化的优秀成果与优良传统,首先把自己的立足点夯实加固,提升到应有的高度,这样才能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特别是,《黄河文化》一书只写到清朝为止,而之后中华民族迎来了开天辟地的历史大变局。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始终是激励华夏儿女奋勇向前的坚强动力。为此,黄河文化这一段发展史的挖掘梳理就亟待跟上去,黄河文化研究开发大有可为。在这件大事上,兰州市的志士仁人是可以大展才华的,大家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