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都的水上搜救困局

23.10.2014  11:12

    原标题:黄河之都的水上搜救困局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连日来,90后大学生魏玉川勇救落水女孩溺水身亡,在黄河浪尖上奏响了一曲青春绝唱。但带给兰州市民对城市水上应急救援机制的思考却远未结束。水上突发事件应急、警民联动等方面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专业救助力量的薄弱、显然不能满足水上快速性搜救的要求。在安全、资金、争议等问题面前,民间救援组织同样步履维艰,渴望找到出路……

    义工的遗憾

    望着湍急的河水,马奴海内心里多少有些遗憾。搜救魏玉川的情形历历在目。“多好的一个孩子,要是水上再多些救援力量,或许结果就会不一样。”坐在快艇上,马奴海点了一支香烟,猛抽几下。河风揪着他的发梢,将一股烟雾打散。

    那天接到救援电话的时候,老马正在河边上。他把快艇上的客人送上岸,没顾上收钱就奔着事发现场而去。“岸边很多人都在呼救,可是水面上已经不见了人影。”老马和一同赶去的救援伙伴开始在河边上寻找,但直到天黑,也没有找到。

    几天之后,魏玉川的尸体在皋兰县境内的小峡水电站被人打捞上来。听到这个消息,老马当时一阵揪心的痛。在河面上救了不少人,捞了不少的尸体,似乎已经麻木,但对魏玉川因救人而溺水的事他却依然感到遗憾。“这是个好孩子,是个好人,不应该有这样的结果。

    46岁的马奴海在河面上靠快艇载客为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兰州水上搜救中心义务搜救员。

    马奴海对自己进行的第一次打捞记忆犹新。那是6年前的事儿了,也是10月份,兰州一高校的一名学生落水。作为刚成立不久的兰州市水上义务救援队的一员,他和几个队友一起打捞。用的是笨办法,几个人将快艇排成一排,用桨板在河边上来回搅动。“因为家属说的位置不准,三天三夜没有打捞上来”,最后大家都没劲儿了,到了第四天,死者浮上了水面。他已经不太记得这些年和队友们共同作战过多少次,打捞过多少人。

    而他救上来的第一个人,是在2009年的夏天,一位妇女因为感情问题投河,当时老马距离妇女投河的地方不到500米。“几分钟的事,我就将妇女拉上了快艇。

    “人捞上来时,岸上围观者都鼓掌,那种场景真让人感动。”马奴海说。

    队员雒元茂也有同感,虽然,妻子和孩子对他义务救人的行为并不理解。他也问自己:你究竟图的是什么?但每次救人或者打捞后,他都感到欣慰:“有一次,有个家属甚至给我们磕头,表示感谢。

    “不要名,不要利,只想做些好事,求个心安!”雒元茂说。

    和马奴海一样,在黄河上讨生活十多年的雒元茂在义务救援队里算是个老队员。这些年,老雒见证了兰州市水上救援力量的壮大,同时也说出了水上救援的短板。

    “主要还是资金少,专业力量薄弱。”提起心中的困惑,雒元茂说,救助经费和安全保障问题一直是他的“心病”。除了面对轻生者家属的责难、救援的艰辛,义务搜救员们每年都要为水上搜救倒贴不少钱。“十几年里,我已经有3艘快艇的螺旋桨因为救人被撞坏了。”雒元茂说自己每年都要为救援工具的损耗、高昂的油耗等倒贴2万多元。不仅如此,更让他忧虑和困扰的是自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人身安全保障是摆在搜救队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很多人都没有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雒元茂说,义务搜救员黄河里救人毕竟是个人行为,难免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危险性。老雒说,常年在水上活动,他和许多队员们都不同程度患上了关节炎。事实上,雒元茂和马奴海一样,他们仅是兰州民间自然水域救生的缩影。尽管他们承担了水上救援的主要力量,但他们时常被资金和安全困扰。

    尽管兰州海事部门每年拿出2万元,对义务搜救队员进行奖励,但常常是杯水车薪。兰州市地方海事局副局长杨志军坦言,这些资金,都是从省上申请下来的,奖励到义务队员手中确实不多。

    在雒元茂的记忆里,十六年过去了,黄河里救人似乎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他时常还会遇到另一种困扰,那就是遇到非议。雒元茂说,这些年来,义务搜救员救了无数人的命,还送给获救者衣服、钱财,但有不少人被救上岸后,不但不说一声谢谢,反而责难挖苦他们,甚至作出过激的举动,更让他们寒心的是,还有不少人怀疑他们救人的动机。

    和雒元茂同样,这些民间救援力量,一直在寻找出路。尽管他们在减少水上溺亡事故中贡献着力量,但是雒元茂依然希望得到官方的专业的技术支持,“政府要尽快发展水上救生技术,以市场化运作和志愿者队伍为辅的救援机制,才能更大限度提高效率。

    早在2005年,兰州水上搜救中心就建成并投入运营,然而,搜救力量却还是有限,专业力量的薄弱仍然在困扰着相关部门。

    “我们现在只能采取社会搜救和专业搜救相结合的模式。”兰州市公安局水上派出所所长周大隆说,水上派出所虽然配备了一些水上救援打捞工具,但是目前来看,打捞工具并不完备,救援设施还跟不上,也没有专门救援的队伍。“黄河水域比较浑浊,能见度低,打捞起来也很困难,目前还没有水下探测设备,寻找溺水者有些困难。

    1980年,水上派出所正式挂牌成立,专门负责水上救生、打捞浮尸和抢险救灾等任务。目前,兰州水上派出所能够救援或打捞尸体的警力只有四五人,且年龄偏大、水性不高,专业救援快艇只有两艘,且出警速度慢,往往只能求救于义务搜救员,警方打捞上来的很少。尽管目前水上救生条件欠缺,但这块工作并未停止。周大隆说,为了避免在水上救援时出现险情,每次救援时派出所都会安排水性好的民警。每年夏季,水上派出所会安排民警进行水上打捞和救援训练。

    杨志军告诉西部商报记者,兰州市水上搜救中心成立9年了,依然没有专业水上搜救队,水上搜救全靠民间力量。现在,兰州市辖区主要搜救力量有兰州市地方海事局专业救助船6艘、驻兰部队和各类公务船及港内救助拖轮十余艘,基本满足黄河兰州市区段、小峡等水域内的救助要求,但对于整个兰州搜救责任区特别是兰州黄河水域东西部八盘峡、柴家峡、大峡、乌金峡库区水域的搜救应急能力,势单力薄。同时,兰州水上搜救工作还存在:专业救助力量依然薄弱、不能满足水上搜救快速性的要求,水上搜救中心虽拥有公务船、巡逻艇等非专业救助力量十余艘,但这些船艇大多存在吨位小、抗风等级低、续航能力差,无法适应水上救助快速、及时、高效的要求;现有搜救力量布局仍不合理,搜救能力较弱;搜救资金缺乏。

    马奴海说,去年冬天,一位妇女在银滩大桥附近投河。当时他和队友接到救援电话后赶到了现场,目击者准确地说出了投河位置,但河水很急,没有专业的救援技术,谁也不敢轻易下水施救。

    老马说,人溺水后,水、泥沙、杂草等会堵塞呼吸道,而冷水刺激也会引起喉痉挛,造成窒息或缺氧,若抢救不及时,5分钟就会导致脑死亡。

    “落水者在那种情况下,见到施救者像见到了救命稻草,在求生欲望的强烈支配下,不会按照正规的方式求生,会给救援人员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被救者不熟水性,施救者不懂在水里救人的基本技巧等也是造成溺亡的重要原因。”周大隆说。

    “救人的黄金72小时,并不适用于水上救援,一般来说,人下水5分钟左右上不来,情况就十分不妙了。”杨志军说,“由于搜救中心缺少编制、经费以及装备,无法建立一支专业的搜救队伍,每次只要发生险情,只能联络就近的义务搜救队。

    杨志军坦言,兰州所辖黄河从八盘峡到青城镇,约150多公里,目前义务救援点不足50个,但即使再快的速度也不能在5分钟之内赶到。

    “从警方接到报警电话,再通知到我们,再到达出事地点,我们还要确定落水区域及水域情况,这样下来有时候就需要10多分钟,早就超过了最佳救援时间。”雒元茂说。

    老雒的一句话直指兰州水上救援的现实,由于经费缺乏,专业力量薄弱,致使水上救生快速的特点大打折扣。当然,水上救援不止是专业了就能做好。杨志军说,还需要有关方面能尽快建立健全安监、公安、交通、卫生、通信、气象、海事、民政等多部门信息共享、协调联动、行动迅速的水上搜救机制和体制。 (首席记者 唐学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