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都 丝路明珠——兰州的回眸与展望

03.03.2015  15:31

  兰州夜景。资料图片

  兰州太平鼓。张耘摄

  兰州新区建设场景。资料图片

  新年伊始,瑞雪纷飞。走进兰州,白塔山下、黄河岸边,热火朝天的发展图景展现在眼前。开拓创新、实干兴邦的创业精神正在快速改变着这座千年古城的风貌。

  在过去的365天中,兰州按照“做快新区、做大产业、做强文化、做美城市、做实民生”的发展路子,交出了一份精彩的“兰州答卷”。

    “畅交通”:建设立体交通新格局

  在已竣工的天水路下穿工程和安定门上跨工程处,记者看到,经过车辆有序分流;以往车辆排“长龙”的现象不见了。从兰州市交通局记者了解到,计划用时3年在城市核心区实施的184个“上跨下穿”工程进展顺利,部分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人口、机动车辆的迅速增长,兰州市核心区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为此,兰州市在治理污染的基础上,开始谋划“畅交通”工程。

  2012年5月,兰州市出台《关于道路交通畅通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构筑“一横、三环、九纵”骨干路网结构,加快构建智能化、现代化、畅通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努力实现“三年有效缓解、五年明显改善”的目标。

  2014年,规划的各项“畅交通”项目一一从图纸中走出来,变成了现实:

  城区道路得到大规模完善改造,184个“上跨下穿”工程全面实施,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建设,铁路西客站建成投运,南山路29公里实现通车;连接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的黄河“水上巴士”航线正式运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投放使用……

  围绕“畅交通”工程,初步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让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一定缓解。预计两年后,兰州的交通状况会得到根本改善。

   大气治理:2014年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率同比下降1/4

  2014年,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3天,创2001年有监测记录以来全年天气优良率指标最好成绩,这标志着兰州市稳定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入列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环境改善的同时,据卫生疾控机构医院信息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入冬以来,兰州市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率同比下降24.5%,就医费用下降20.68%。

  数据显示,2011年,兰州市空气优良天数为242天,2012年270天,2013年299天,2014年则达到313天,大气质量一年比一年好,在西北5省区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今年,兰州市将继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攻坚战,完成99.65万平方米未供暖建筑改造和城区剩余869.6蒸吨燃煤小锅炉治理改造,实施2004蒸吨燃气热水锅炉烟气余热深度利用项目,完成231个工业深度治理项目,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64338辆。

  同时,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日益精细,低空面源污染网格管控持续强化,地方性环境立法工作不断加快,航拍取证、驻区督查、驻厂监察等“六位一体”新模式实现管控全覆盖,督查问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同时有效应对和处置“4·11”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开工建设城市水源地项目。

   黄河风情线:更清洁更宜人更美丽

  百里黄河风情线,是兰州的一张名片,被称为兰州的“外滩”,成为许多外地人来到金城必看的一道风景。春节期间,记者在风情线沿线亲水平台、体育公园、中山桥下河道等处看到,新铺设的鹅卵石自然缓坡开阔大方,新修的绿地和卵石坡面相互映衬,分外美丽。

  2014年以来,兰州市将提升改造黄河风情线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件实事,对风情线整治任务进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明确了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兰州市机关干部7284人,开展黄河风情线全段河道卫生大扫除义务劳动,集中清理垃圾杂物、枯枝败叶等358吨。

  为规范沿线摊点经营行为,兰州市制定了黄河风情线茶摊规范管理办法及提升改造方案,正在进行示范性试点。同时组建黄河风情线徒步巡查队伍,加强日常动态检查,并面向社会公开招募40名志愿者,对黄河风情线区域内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和宣传教育。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兰州市将积极推进15公里健身步道建设工程,河道环境卫生常态化保洁服务工作,探索河道环境卫生精细化作业模式,全力把黄河风情线打造成城市环境整治、管理的示范区。

   联村联户:力推“1236”扶贫攻坚

  一条条新修缮的道路平坦宽阔,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笔直挺立,温棚、文化墙等组合的乡村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一组组令人欣喜的镜头,正是兰州市纵深推进扶贫攻坚成效的显现。

  兰州市有榆中、永登、皋兰等3个国家六盘山片区贫困县,七里河区1个插花贫困县区,特别是榆中北山和南山、永登西北片、七里河后山等城郊300个贫困村的群众生活依然困难。2014年,兰州市全面贯彻落实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深入推进扶持攻坚工作,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整村脱贫标准和考核验收体系,确定3年实现全市30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的目标。

  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兰州市紧盯“3年脱贫、提前4年全面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按照“不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不脱钩”的要求,以扶贫攻坚为主战场,以3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为重点,实现了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高度融合、协调推进。

  2014年,兰州市整合投入各类帮扶资金5.9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41个,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完成104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和皋兰县整县脱贫。特别是以榆中北山地区为龙头,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新增种植面积4.75万亩,累计达到16.46万亩。

  截至目前,兰州市有209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城关区、西固区、红古区和皋兰县实现了整区、整县脱贫,27万农村贫困人口彻底告别了贫困。

   文化产业:让市民生活更幸福

  户外寒气逼人,但在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黄河剧院内,由兰州银行赞助的甘肃演艺集团惠民演出,场场爆满,人气之旺出乎意料。

  2014年里,兰州市紧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等重要机遇,凝练实施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兰州市全年共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1.3亿元、增速为25.5%,文化产业机构数3283家、从业人员49709人、资产总额219亿元,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居甘肃省第一。

  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兰州市制定了《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2015—2030年)》,还同步编制了《兰州城市文化功能布局规划》等17个配套专项规划和6个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意见,提高了政策支持的力度。

  2014年,兰州市确定了74个年度重点推进文化旅游项目,截至年底开工项目53个,完工项目为21个,累计完成投资102.8亿元。其中,青城古镇、仁寿山生态文化景区、河口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重点项目都进展良好。

  同时,新启动的兰州红色文化旅游、华夏收藏文化博览园等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项目顺利推进。新增加院线影院5家,票房增速达到30%。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让兰州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改革创新: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2014年,面对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兰州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改革创新促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

  2014年,兰州市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市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到203项;编制完成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梳理公布权力清单1989项和负面清单177项。

  兰州市制定了市级财政预算执行管理办法和监督办法,全面实行零基预算,建立联合监督机制,实现部门预决算全公开,打造“阳光财政”。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偿债准备金试行办法和逾期债务偿还率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细化政府债务审批、举借、偿还、使用与管理,构建起稳定的偿债准备金机制。

  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投资创业活力。新登记注册各类企业18556户,增长116.76%;新增注册资本511.12亿元,增长24.47%;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0606户,增长66.83%。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制定实施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问责等管理办法,对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国有股权进行了整合管理和优化配置。

  金城兰州,2014年成就喜人,兰州人民对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充满了期待。

  (本版文字均由本报记者林治波、银燕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