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太阳寺
两当县太阳寺红军街
太阳寺在两当最北边的太阳乡,离两当县约十八公里。因为有银矿,在明清时期这里就很繁华。清朝乾隆年间,开矿出名的“王百万”就是例子。这里的耄耋老人说起记忆中的太阳寺,就有青石条铺的街道,街道两旁有木楼,有商铺,有骡马店,染坊,酒坊。每天看到有骡马商队过往,早晚有商人脚户在这里启程和歇脚,热闹繁华。在光香河这条曲折幽深的峡谷里,走天水进两当的古驮道,南来北往骡马商队的铎铃天天回荡不绝。黄昏,我来到太阳寺时,金色的阳光斜斜的从山顶流下来,就像从黛绿的波浪上喷来的一道道金光,轻柔缓和,洒在宽阔古香古典的街道上,照在那些飞檐翘角上。那仿宋风格的木楼、仿明清四合扇门框,板装墙的民居,货栈,门楣上耕读传家的题额,在夕阳里流露着一种温文尔雅的情怀。来这里游玩的人,初来乍到总觉得耳目一新,新鲜无比。但那古老的槐树,虬枝纵横,把一种古老和厚重庇荫在广场上空,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冷漠的眼神对待这里的变化。
屋檐下装饰的金黄包谷棒,象征农耕,意味这里物埠民丰。耕读传家的门楣,是这里传统的沿袭。门敞开着,走进去,看到原来是展厅。也有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太阳乡火神庙村发现的晋朝《王羲之家谱》一套,该家谱记载了王氏源流史系情况外,也对明末王氏各宗族分布地区做了详细记载,是研究王羲之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于是在这里也设了展厅,有介绍清朝那个开矿大亨“王百万”的展厅,也有古代农耕发展实物展厅。最多、规模最大的就是红色革命的展厅。走在夕阳里的街道,透过敞开的门,看到大院深处,坐在夕阳下的老人皱纹满堆安详的脸膛。也有男女主人在忙自己的事,对我们不闻不问,就像一家人,没有丝毫的戒心和陌生。
现在的太阳寺,做起了“红色”的文章。借开发“两当兵变”之际修通了公路,新开辟出的红军一条街。改善交通,开发旅游,为今后当地群众过上好日子,有非常重要作用。
宽阔的广场上建有墙壁画。它生动,详实的描绘出两当兵变过程。1932年4月2日,杨虎城十七路军警三旅二团一营在习仲勋、刘林圃、李特生的领导下,发动了有名的“两当兵变”。4月3日,起义部队到达太阳寺,在这里的大槐树下修整改编后,继续北上进入天水。也有1935年8月3日徐海东、吴焕先率领的二十五军开展了“野狐嘴”战役,8月4日二十五军从太阳寺进入天水……革命者的足迹,给太阳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水车,据说汉朝就有,但那是一种翻板车,一种脚踏翻水车。就像把水转换成动力的水车,真有记载也是早见于唐肃州刺史王方冀文中“出私钱于水石畏(硙),浮其赢以济饥疗”。甘肃在明清时期水车就大量被应用到水利提灌、粮食加工等行业。明太祖朱元璋为抑制陇南一带少数民族反叛,采取屯军移民,使中原文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以传播。太阳寺的这座转动碾子,转动水磨的水车应该是那个时期先进的粮食加工的真实写照。石杵、手摇磨、推磨、碾子演绎古代漫长的农耕文明的进程,为我们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先民做出很大的贡献。这些石器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力的普及,钢磨迅速推广,它们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文物陈列。
现在,残阳在山,我徘徊在它们的面前,它们能认识我这个头发花白的人,就是以前它们吱吱嘎嘎洒出一圈圈白雪面粉时,在水槽边玩马莲轮的小子吗?小脚的母亲安眠在山冈几十年了,那时她放工回来,黄土的窑洞里推小石磨的影子还在晃荡!在这里,我又想起和石磨子有关的亲切故事。也许于石磨、石碾子的故事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就画上句号了。我忽然动情地想,石头虽普通,但是它却把人类文明的进程改写。加工粮食的石杵、石磨,以及传播保留文化的石刻、各种凝固美的石雕,在漫漫岁月里,先民用它创造着文明,书写着文明。可以说,今天太阳寺农耕园就是一个露天的、没有文字解说的博物馆啊!
我忽然又想起,现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不知道农村骡马牛作何用的,以为粮食蔬菜在树上生长。那以后的农民呢?是不是也就不知道这些今天让我们熟稔的磨子、碾子等石器曾作何用?金色夕阳为它们冰凉坚硬的身子镀上柔和的光。我暗想,我的思绪能温暖它们的冰凉吗?
在停车场不远,有红红如火轮太阳鸟的雕像。听同行的人说,正儿八经的太阳寺倒没有去啊!他说,红军一条街不远就是太阳寺。资料记载早在宋朝,开封府派人以秦岭为山系依托,选择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修建一座供奉太阳神的庙宇。最后,就选址到南北“居关中扼四川”要冲的这里,大兴土木,历时数年修建成以供奉太阳神为主的太阳寺。从此,这个地方也就改名为太阳寺了!这里就有一种神圣庄重的氛围弥漫氤氲了。
太阳寺遗址就在不远的山头,因为太阳已薄西山,有人反对说:“不就是一座旧庙吗,有啥看头!”不过,那应该神圣庄严使人敬畏的庙宇,因为孤零零的矗立在山头,从远处看真的比红军一条街黯然失色了许多。
大家只好在太阳鸟雕塑下合影后,在余晖里,上车返回。我心里虽然惦念着,也遗憾着,但还是上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