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张掖临泽县鸭暖镇首届身边好人杨芳明
原标题:爱,就在身边----记鸭暖镇首届身边好人杨芳明
冬日的阳光温暖地洒进农家小院,走进暖泉村一社杨芳明家,丈夫褚永兵平躺在炕上,枕头旁凌乱地摆放着药瓶、杂志、茶杯,看到我们进门,杨芳明话不多,招呼我们坐下就忙着做午饭去了。席间杨芳明将饭菜端到丈夫床边,完全顾不上自己就先一口一口地喂起了丈夫。“小心点,慢慢吃。”杨芳明一边轻声细语地伺候丈夫吃饭,一边小心翼翼地将丈夫嘴角擦干净,小小的房间内满溢着温情。
杨芳明,今年40岁,定西市通渭县平乡镇人。她八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丈夫无怨无悔,被远近乡村传为佳话。谈起杨芳明这段曲折的人生经历,要从十年前说起。2000年杨芳明经人介绍与本地小伙褚永兵认识,不久两人结婚,婚后夫妻两人互敬互爱,妻子经营家里5亩地,辛勤耕作,丈夫打工挣钱,贴补家用,小两口日子过的和和美美。第二年,一家人在欢乐中迎接女儿的出生,小日子过得虽不富有,却也美满。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6年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不幸地降临到这个家庭,丈夫褚永兵外出走亲,在回家途中突遇车祸,造成全身瘫痪,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无法自理,成了“植物人”。当年,杨芳明31岁,女儿不到8岁。为了给丈夫褚永兵看病,杨芳明东挪西凑,前后集资花去13万元,而丈夫整天以床为伴,就连下地行动的能力都没有了。从此,侍候丈夫、拉扯孩子、支撑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杨芳明肩上。对于三十出头的杨芳明来说,这犹如晴天霹雳,面对此时的丈夫,她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无助,就像心中那根顶梁柱霎时坍塌了一样,一时无法接受生活的现实。农忙时节,杨芳明一边伺候丈夫、婆婆和年幼的女儿,一边还要下地干活,她感觉自己快要垮了。而在此时,娘家人苦口婆心劝她放弃,另嫁他人,及早考虑今后的生活。但看到昔日呵护疼爱自己的丈夫满脸痛苦和无助时,她没有动心,依然选择了承担家务和农活,不仅精心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而且寻思着挣钱的机会,供养女儿上学。有几次杨芳明伺候丈夫睡下,等丈夫睡熟后,躺在炕上整夜睡不着觉,心里想着怎样能让丈夫和女儿过上好生活,回想起丈夫出事前一家人幸福甜蜜的日子,她的泪水不禁从脸颊流淌下来,含着眼泪等着天亮,彻夜无法入眠。
第二天,杨芳明如往常一样,妥帖地伺候好丈夫起居,继续去田里干完剩下的活……有一次,过了晌午她到地里除草时,突然感觉一阵剧痛,眼前一阵眩晕,杨芳明咬着牙虚脱地坐在地埂上,此时的她内心只想着自己苦点、累点都能忍,一心只想丈夫身体好转、女儿健康长大,不禁得想起以前耳边常绕的情话,眼看丈夫久卧床前一病不起,杨芳明心痛而又无助,嚎啕大哭,像个没了娘的孩子,哭的泣不成声,许久不能站立。回家的路,顿时觉得越走越远∙∙∙ ∙∙∙
多年如一日,杨芳明为丈夫穿衣、刷牙、洗脸、做饭、喂药、擦身、伺候大小便,一时不得空闲。为了给丈夫减轻疼痛,只要有空,杨芳明就不间断地为丈夫全身按摩,疏通血脉。外出干活时,为了帮丈夫解闷,杨芳明就找了根三米长的竹竿,头上绑上厚布,教给丈夫开关电视看节目。每次干活回来,外面新鲜的事情都讲给他听,即便丈夫无声无言。只要谁家有报纸,想方设法也要借来放在炕头,自己下地好让丈夫在家不觉得孤独寂寞。夜里她会记着给丈夫翻身盖被。由于长期卧床,丈夫脾气变得非常急躁,经常无缘无故地发火,杨芳明忍耐着,从不计较和顶嘴,她明白丈夫心里的苦,日夜守护在丈夫身旁,从不缺席。没有被困难吓倒的杨芳明,清楚地明白,自己一旦撒手,丈夫就会绝望,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记得今年爸爸过生日,我妈二话没说就骑着三轮车到镇上去买了一只土鸡回来,下厨煲汤,亲手喂给爸爸喝,她自己却舍不得吃,我知道妈妈是从心里疼爸爸的。”13岁的褚燕说起妈妈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懂事许多。“这么多年了,爸爸只得过一次重感冒,这都多亏了我的妈妈。”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芳明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亲朋邻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称赞杨芳明是个好媳妇。这两年不少亲戚朋友看到杨芳明辛苦地照顾褚永兵,也逐步加入其中。
杨芳明的爱不仅感动了家人,更是感动了邻里乡亲,甚至是不知名的陌生人。 “送完东西就走了,临走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真的很感谢他们。”杨芳明一再拜托我们要向这些不知名的好心人致谢。
真心终于换来了奇迹。这几年,褚永兵的病情稍微有了好转,能爬起身子依偎在炕沿上休息。说起杨芳明,大伙都说:“没有她,褚永兵也许就活不到今天!” (张冬梅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