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电影扎堆,且拍且珍惜吧
本周上海电影节举办期间,《九州·华胥引》《钟馗伏魔:雪妖魔灵》相继揭开面纱,加之已敲定的《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盗墓笔记之七星鲁王宫》、《鬼吹灯之寻龙诀》、《封神榜》等,一大拨国产魔幻/奇幻题材电影来袭。
出现“魔幻题材扎堆”这种局面很好理解。第一,现实题材诸多限制,魔幻题材“不招谁不惹谁”,所以可劲儿上;第二,各路大佬扎到了一些钱,可以搞些特效出来了;第三,中国电影市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路前进,票房前景可以容许国际标准的中等投资(3000万美元左右)的电影在国内出现;第四,中国历来的神话故事铺就了魔幻传统(其实和别的文化比较也不算突出),国人对此感到亲切。
但是我不看好大部分在拍的中国魔幻电影。这是因为中国的电影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幼稚”在哪儿。中国电影人老是以为发达国家电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会讲故事”、“肯花钱”、“特效好”,殊不知发达国家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有一套完善的,并且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价值观作为支撑。一切主流电影,无论是爱情片、科幻片、动作片还是魔幻片,都由这套价值观作为支撑,或者说是价值观的变型。
简单说,这套价值观具有这些主要元素:第一,个人的基本权利;第二,个人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多数人的福祉是一致的;第三,在有些情况下,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个人应当暂时让渡自己的基本权利,甚至牺牲。凡是好莱坞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无不深刻体现了这样的价值观,或者打磨出这套价值观更新颖的面相,比如春节期间上映的动画片《冰雪奇缘》,就深刻地探讨了“实现自我”和“爱”如何统一的问题。
而中国如何找到适合自己,能够说服世界观众的价值观,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都体现了特定年代所需要的价值观,但未必适合当下和谐社会,那电影人要借用老故事宣扬什么呢?
除了故事内容、影片价值观,视觉方面呢?可以肯定,中国的魔幻片的技术水平无法和好莱坞的一流水准相提并论。好莱坞的团队不但技术高超,更重要的是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死磕精神。而像吉尔莫·德尔·托罗(《潘神的迷宫》,《环太平洋》)那样的怪才导演,在现在的电影大环境中也不太容易出现。所以,国产魔幻电影的视效倘若不出彩,再加上创意未必能推陈出新,出现视觉佳作的可能性并不高于中国足球打进世界杯。
当然,虽然在艺术水平上我不看好中国未来的魔幻作品,但是就此唱衰这些电影的票房也是不明智的。几乎可以肯定,这些电影不可能每一部都能取得票房成功,但也同样几乎可以肯定,其中有些电影会很赚钱。中国电影市场总量巨大,只要一部电影的宣传得力,就具有很大的票房潜力。
一部电影的最得力宣传莫过于20字以内就可以描述清楚的故事概念,“三打白骨精”、“盗墓笔记”、“鬼吹灯”的名字不到十个字,却比任何故事概念描述都给力。我不是巫师,但也乐意预测一下更远的未来。如果中国电影环境没有本质的改变,所谓的“中国魔幻”还会继续成为国产片的主要类型之一。到时会有三大流派产生,一种是纯粹中国的土产,国内电影公司战战兢兢倾力打造以占据中国市场;第二种是好莱坞主导的“中国元素魔幻片”,主要投放美国的A-,或者B级片市场,就像《功夫之王》;第三种是类似《花木兰》、《功夫熊猫》那样的中国题材好莱坞电影,中国片厂给人家打打工,贴上个“合拍片”的标签。无论哪种,都很难出现《指环王》、《冰雪奇缘》那样全面胜出的经典之作。(光诸 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