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萍:传承

03.09.2014  16:07

  作者:魏永萍

  作者感言:有些人一辈子生活朴实、节俭,不是因为他贫穷,而是因为他的灵魂已经达到了至高境界。我的父亲,一位常年辛勤耕耘在土地上的现代农民,在党的好政策下,依靠勤劳的双手致富。日子好过了,但他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心系大家的事。

  很多年前,我的祖辈们就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为了吃饱肚子。肚子吃饱了没有,不得而知,反正听奶奶说,她们那时穿不上新衣服,吃不上蔬菜水果,孩子们连颗水果糖都吃不上。父亲赶上了好政策,土地承包后,凭着他的睿智和勤劳,使我们家的生活一下子走上了小康之路,油饼可以尽情炸,各种蔬菜水果整车往家里拉,大人小孩的新衣服一层摞一层得穿。可父亲却把崭新的衣服跌得整整齐齐放在衣柜里,说:“等出门的时候再穿吧,整天干粗活,别糟蹋了”,这时,母亲总说:“这个老家伙不会享福,衣服穿脏了可以洗,穿破了可以再买,我们现在又不缺钱。”

  日子好过了,五个孩子都长大了,都能挣钱孝敬老人了,但父亲的吃穿用任然极其简单。这种习惯直到现在也未能改变。父亲穿的朴素,一身衣服磨得光滑极了,他也舍不得丢,说干活的时候还可以穿。馍馍干了,他也舍不得扔,用开水泡泡吃了,外人见了说:“老哥,差不多就行了,别给孩子们丢脸了。”可父亲说:“粮食再多也不能浪费呀,得给孩子们做好榜样”。父亲有一把老式刮胡刀,不知道他用了多少年,修了多少次,可孩子们给他买的电动剃须刀却被他送给了对门的五保户。

  谁说不是?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经常发现孩子们掉在地上的铅笔,我捡起来,不时也有学生捡到铅笔交给我。可在学生面前,无论我把这些铅笔举得再高,问多少声是谁的,都没有学生认领。是呀,在现在的小学生眼中,一支铅笔能值都少钱,自己一天的零花钱不知能买多少支铅笔。无奈,我找来一个酒盒,从中间一分为二,在讲桌上放一个,把这些被孩子们“抛弃”的铅笔放到里面,等哪天哪个学生忘记带笔了,我就送给他一支用。偶尔哪位老师要用到铅笔,可手头没有,我也会从盒子里取一支送给他用。每当听到一声声谢谢,我的心很欣慰。这个习惯我已经保持十八年了,可喜的是,我的盒子从每届学生一年级时放到讲桌上,有时候没人认领的铅笔会装满盒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里面的铅笔由多到少,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只剩下盒子孤零零的立在桌子上。这时候,我才体会到身教大于言传。

  正因为父亲生活节俭,他得了一个优雅的外号——老玍古。我们村家家户户的日子都好过了,可是村里没有一个像样的运动场,孩子们在一个不大的土场里打篮球,他们的脚一动,脚下的浮土马上飞起来,身上、脸上落了厚厚的一层,可他们顾不了这些,任然玩的很起劲。去年春节,听说村子上要筹建一个篮球场,为了不让村里的孩子们一场篮球打下来,满脸都是汗水伴着厚厚的尘土,我的老玍古父亲做出了惊人之举,一下子捐出了一千块钱。用水泥打成的运动场建成了,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父亲又拿出自家的铁丝网安在运动场临马路的一边。他对给他投去异样目光的人们说:“节俭就是把不该花的钱花到应该花的地方”。这下,作为儿孙的我们,再也不会因为父亲参加别人的酒宴,把剩菜打包往家带而感到难为情了。

  生活是一种态度,节俭生活的人不低人一等。父亲的朴素在我的心中已经形成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已经传承给了他的子孙们,传承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相信在党的群众路线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以铺张浪费为耻,以生活节俭为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