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婷:实现分级诊疗需多方立体推进
原标题:实现分级诊疗需多方立体推进
从今年1月1日起,我市全面实行新农合150种住院病种分级诊疗制度。日前,记者从市农合局获悉,该制度实施三个月以来,全市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参合农民进行报销补偿,进一步实现了病人、医生、资金三个下沉,这一核心理念,同时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节约农合资金提供了有力保障。(详见3月30日《兰州日报》我市实行新农合分级诊疗制度150种住院病种“越级”不报销)
所谓分级医疗,就是按照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难易程度将其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疾病的治疗。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医疗格局。分级医疗的推行可为目前诸多矛盾的破冰提供破解渠道——大医院由此可“轻装上阵”,没有简单病例的重复,可将主要精力放在疑难危重病症的治疗和研究上,有利于推动医学水平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可因此收治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大量的病例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水平的提高和巩固,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在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中,观念的改变迫在眉睫。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有病就去大医院”的思维定式和消费习惯使得大医院常年人满为患,仍有不少人遇到“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也要到三甲以上的医院去治疗,这种“执拗”加固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循环。而导致观念执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基层医院提供的医疗条件满足不了病人的需要。因此,要顺利推行新农合分级诊疗制度,当务之急是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尽可能的满足参保人员的看病需求。
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有两个“配置”迫在眉睫:硬件配置和人才配置。目前,存在基层医院的医疗设施比较差的问题,疑难病症姑且不论,一般病症是否有相应的设施可供检查尚有疑问。要推行新农合分级诊疗制度,首先要加强基层医院的硬件建设,该配备的医疗设备要尽快配足配够。其次,加强基层医疗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好医生下到基层,只有基层医疗系统的软硬件实力都强大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并逐步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分级诊疗模式。与此同时,宣传工作要不断加强。有关部门、媒体和基层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和解释,增强人们对分级诊疗新政策的认知和理解,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社会知晓率,争取群众理解与支持,引导形成合理的就医秩序。
所以,分级诊疗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让病人放心、让百姓得到满意和实惠,需要长期的过程,更需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