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军: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访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铁军教授

26.06.2014  13:34
张铁军
  “有一群朋友,有一架书柜,知足了。”这就是被兰州理工大学同学们追捧、所开“两课”课程选课率高、堂堂课学生爆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铁军教授。
  张铁军,陕西蓝田人,1968年1月生。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96-1999年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攻读中共党史专业硕士学位;2003-2006年于东北师范大学攻读中共党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从事《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长为“当代中国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主阶层和民间商会”与“毛泽东文史古籍批语谈话”研究。在核心及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论毛泽东“两参一改三结合”企业管理模式的思维基调》、《从毛泽东读慧能<六祖坛经>谈起》等20余篇;出版《当代中国商会研究》与《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研究》专著两部;已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办项目、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项目、兰州理工大学校基金项目共七项;目前主要潜心研究“晚年毛泽东”。
  真人需要真性情
  曾读到一篇文章《大学教师》,感慨之余,也在思考,真正的大学教师是什么样子,直到一次偶然但却真切地认识了张老师,我才开始体会,体会他们的苦,体会他们的乐,体会他们苦乐中的幸福。
  这种体会需要理解,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所有。没有任何一种职业高尚于教师,而在高尚的教师行列中,没有一种境界崇高于不求职称、不求利益、只求为人师表、只求传道授业解惑者。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高校思想政治课起着净化学生政治灵魂的作用,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事关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这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自然的历史必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自己的教学使命。”谈到大学教师的使命,张老师如是说。我从张老师严肃的表情,认真的眼神,肯定的语气中,能体会得出其中的真来。
  其实,张老师不仅是这么认识,在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教导中,也是这么做的。生活上的关心、学习上的指导,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指引。“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可塑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作为教师要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张老师用自己的真性情感染着身边的人。
  教师要用心育人
  在一所高校,老师之不同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老师们上课时是否用“”、是否有激情,尤其是理论性极强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许多上过张老师课程的同学都说,张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在真正用“”上课。
  正因为张老师的“用心”,在每年全校所开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公共课中,张老师的课程选课率都是非常高的,堂堂课学生爆满。同学们爱听张老师的课,因为张老师的理论课不枯燥、不乏味,从中能够得益。也因为如此,张老师常常要从早晨七点多坐校车到西校区上课,晚上七点多才能从西校区返回,所有的这些时间都奉献给了学生,身体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一天授课下来,必备的金嗓子喉宝也快见了底。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理工科类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张老师不只是把教书看作一项任务,而是当作一份非常有意义的事业,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丰富自己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感兴趣于所教授的课程;对学生也抱有着很大的希冀,要求学生要对时事、历史有基本的了解,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学习作为深厚的积淀以拥有悟性,从而促进自身的学习与进一步的积淀。就“两课”这一块的学习来说,张老师也给学生们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要在站稳立场的前提下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只要学习了,就一定会有收获。我们也相信,每个老师只要用心备课、上课,心里装着学生,就一定能把课上好,赢得学生的尊敬。
  做学问要坐得住冷板凳
  张老师虽是一名普通教师,但他教书育人的行为本身就为党员先进性作了生动演绎。张老师的同事、学生都了解,他教学精湛,但对于职称、名誉的追求却非常淡泊。他不受外界利益诱惑,教学兢兢业业,研究踏踏实实。
  张老师说自己的日常工作就是教书,做学问。目前除正常教学工作外,张老师主要潜心研究“晚年毛泽东”。谈到做学问,张老师也有一些深刻的体会,“我感觉做学问还是为教好书而服务的。单就做学问而言,我是按兴趣而来,自己感到高兴就可以了。”“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也要生活。也许在他人看来,我的生活很单调,但是我自己感觉满意就行,干一行爱一行。”做学问是个长期的真功夫,要坐得住冷板凳,要扎实,来不得短平快。这份认真与坦诚让人感动,也让人敬佩。
  “生活虽然清贫一些,但自认为比较快乐。有一群朋友,有一架书柜,知足了。”张老师的这句话,我想于当下,很多人是说不出来,更难于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