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荣舞动的人生专访纪实

18.06.2014  10:37

  【人物在陇原】舞动的人生

  飞天系列舞蹈

  记者 洪文泉

  高金荣,国家一级编导。曾任甘肃省艺术学校校长、甘肃省舞协主席、甘肃省文联委员;中国舞协第四、五届理事,第六届常务理事。现为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文理学院(原甘肃联合大学)驻校专家,敦煌文化学会名誉会长。

  1979年开始研究敦煌壁画舞姿,创建“敦煌舞基本训练教材”,奠定了中国古典舞敦煌流派的基础。专著有《敦煌舞蹈》《敦煌石窟舞乐艺术》《敦煌舞教程》等。在海内外发表论文多篇,创作的教学剧目代表作有《千手观音》《妙音反弹》《大飞天》《凭栏仙女》《彩塑菩萨》《欢腾伎乐》及组舞《敦煌梦幻》等。曾应邀或受组织派遣赴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参加国际研讨会和舞蹈节,曾代表中国舞协担任北美洲首届中国舞比赛评委,并多次应邀进行敦煌舞讲学、教授活动。

  《敦煌舞教程》2006年获文化部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等奖,《敦煌舞训练组合》获第六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保护传统文化特殊贡献奖(一等奖),《敦煌组舞》获甘肃省首届敦煌文艺奖,舞蹈《千手观音》获第七届桃李杯舞蹈大赛表演三等奖、编导优秀奖,被中国舞协授予“中国舞蹈卓越贡献舞蹈家”称号,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其“文艺终身成就奖”。

  舞动的人生

  舞蹈是一种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的表达艺术,自古至今,在舞蹈大家庭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种类形式。发源于甘肃的“敦煌舞”流派,以它特有的艺术美感被舞蹈界所熟知。如今,“敦煌舞”这种从敦煌壁画中走出来的舞蹈,已经成为甘肃的一个艺术符号。然而让“敦煌舞”成为流派走上舞台的,正是我省著名舞蹈艺术家——高金荣。

  6月12日下午,雨后的兰州,空气中夹杂着一丝微凉的惬意。78岁的高金荣结束了在西北民族大学的舞蹈课回到家中,来不及休息就伏在餐厅的桌上,开始修改她的敦煌舞剧剧本。

  笔者很难想象,这位皮肤白净、精神矍铄的老人已近耄耋之年。花白的头发,深邃的目光,言谈里流露出温和,让我们的谈话有了一种时空的错位感。

  艺术是我唯一的梦想

  谈起舞蹈,老人的回忆延伸至1935年的春天,她出生的那个北京小院。由于家中孩子众多,她的童年也充满了和同龄人相仿的贫苦。小学时候的她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又有很强的表演热情,每次学校举办文艺演出,老师都会把她推在最前面,不知不觉,艺术的种子便在她心中落地生根。

  初二时,中央戏剧学院崔成喜舞蹈研究班在全国招收学生,高金荣喜出望外,但父母却以“学艺术不入流”为由断然拒绝了她的请求。但是,她的心早已被艺术所占据,投身艺术的热情怂恿着她偷出成绩单,谎称学校组织去听报告溜出家门前去报名,可由于途中阴差阳错,最终还是耽误了报考期限。她不甘心就这样与梦想失之交臂,便鼓起勇气给中戏报名处打电话要求补考,电话那头正是中戏后来的校长徐晓钟,徐老师给了这个诚恳的女孩一次补报的机会。

  由于当时中戏舞蹈班第一次面向全国招生,又是世界著名舞蹈家崔承喜教学,竞争格外激烈。初试、二试、复考……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她拿出所有的热情,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和精彩的表现征服了考官,如愿以偿地走上了自己喜爱的艺术道路。

  在中戏学习期间,高金荣和同学一起聆听梅兰芳、程砚秋等表演大师的讲座,观摩昆曲名角韩世昌、白云生、马祥林等先生的表演。与这些艺术大师的接触,也让她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并不是掌握几个舞蹈动作所能达到的高度”。高金荣知道,自己虽然掌握了很多舞蹈技巧,但离真正的舞蹈艺术还有很远的距离,这段距离,正是一个年轻女孩离自己艺术梦想的距离

  舞从敦煌来

  1952年9月,高金荣从中戏舞研班毕业后,像很多踌躇满志的青年一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要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大西北。那时她就职的宁夏文工团演员奇缺,所以便没有了专业限制,在团里什么都要演。扎实的基本功和敏锐的艺术感悟力,让高金荣很快在团里脱颖而出,成为团里舞蹈方面的顶梁柱。

  甘肃省歌舞剧团成立后,高金荣便调到兰州。这一来就是半个世纪,50多年里,她用自己的青春,把艺术的根深深地扎在了这片黄土地上。

  上世纪70年代初,甘肃省创办第一所艺术学校,上级指派高金荣作为创办人之一。在只有一张桌子,三四把椅子的艰苦条件下,高金荣和同事们凭借对艺术的满腔热情,很快投入了新的工作。

  1979年,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的问世在全国舞蹈界引起巨大轰动。艺术嗅觉敏锐的高金荣反复琢磨《丝路花雨》的舞蹈语汇,忽然有了灵感,萌发了把敦煌壁画上的优美舞姿重新搬上舞台的想法。

  有了灵感就必须着手实践。之后几年,高金荣多次前往敦煌参观考察,她的想法得到了常书鸿先生的肯定和支持。那些日子,高金荣把临摹的敦煌壁画舞姿图挂满办公室,白天仔细对比研究,晚上挑灯研读文献史料。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她把上溯北凉下至夏、元的敦煌壁画舞姿的发展、演变、联系归纳在了一起,从不同中找相同,从发展演变中去找内在联系,终于揭开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敦煌壁画舞姿的“秘密”:眼神表情丰富;手的形状多姿秀丽,富有中国的古典美;手臂柔曼多弯,手腕和肘部呈棱角;赤足,脚的基本形状为勾、翘、歪;体态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而舞。她将研究的动作教授给学生,创编出一套完整的舞蹈训练课程。

  1981年,当她带着弟子远赴敦煌,为研究敦煌文化艺术的专家表演了几段已编创完成的舞蹈训练课程时,大家激动地说:“这就是敦煌舞”。

  艺术不是无源之水

  有了学术界的肯定和自己独创的“舞林秘籍”,高金荣的“敦煌舞”研究一下子步入正轨。在之后长达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里,她把停留在敦煌壁画上的舞姿,成功地搬上舞台,并把这种优美、神秘的舞蹈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用高金荣的话说,敦煌壁画上的优美舞姿是静止的,而简单的模仿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舞蹈艺术。舞蹈是有生命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命脉在于动,如何让静止的东西通过运动的形式再现其美感,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于是她尝试以隋唐时期所制定的九部乐、十部乐中具有三结合特点的《西凉乐》为基调,吸收了当地武威民间舞“滚灯”摆胯下沉、南方舞、戏曲舞蹈中的某些步法、手势动作,让动律贯穿于舞姿之间的起承转合和连接变化之中,让每个动作都有内在的韵律,不同的动作、不同的人物,各自有着不同的神态和内心世界……就这样,一套系统、科学的敦煌舞基本训练教程在她手中诞生了。

  “艺术不是无源之水。”高金荣时常感慨,敦煌舞是无数舞蹈家们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艺术,不断追寻挖掘,依据敦煌壁画舞姿而创造的具有西部特色的古典舞蹈新流派。“我以自己一生能为这样的事业做出的贡献而感到自豪。”

  岁月更迭,时间带走了高金荣的青春,却也将她的“敦煌舞”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千手观音》《妙音反弹》《欢腾伎乐》《大飞天》《凭栏仙女》《朝圣》等敦煌舞代表作一次次登上舞台,高金荣也为此得到了许多殊荣。

  就在与老人对话的几个小时里,从全国各地打来的邀请电话再三响起,可她都是婉言谢绝。“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我只想把生命的余热全部留在舞蹈课堂上,让更多的孩子学习敦煌舞,领悟敦煌文化那种包容万物却不失自我的精神。能看到敦煌舞继续在舞台上表演,就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