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济降温实属情理之中

09.06.2015  03:28

    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了。往年每到这个时候,不少商家依靠着高考房、保健品等带来的丰厚利润赚得盆满钵满。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保健品市场大幅降温、酒店促销常态化运作、出租车预订减少,我市今年的高考经济明显降温。(相关报道见6月8日《兰州日报》二版)

    高考经济明显降温,这是好事!考生与家长能以平常心态面对高考,这是一种理性回归。

    近年来,高考经济日渐火热兴起,其根源在于家长和商家共同催长了这块巨大的“蛋糕”。一方面考爸考妈们千方百计想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应试环境,由此也催生出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善于把握“商机”的商家们则看准时机,摸准家长们的心态,变着花样地创造出各种高考产品,诸多健脑、营养补药吹得神乎其神,让人怦然心动;各类“考试宝典”充斥书店报摊,令人眼花缭乱;考点附近的各个宾馆更是打出“考生客房”、“高考套餐”招揽顾客,高价提供“贴心服务”;互联网时代怎么能少了高考经济的参与,各种专业的、非专业的,收费的、义务的网站纷纷推出专家、学者解疑释惑,“高考状元”献身说法,心理咨询猛灌“鸡汤”;还有不少诸如“高考算命”、“大师为你指迷津”等欺骗式广告……一时间掀起了发高考财的热潮,生生把高考需求炒成了“高考经济”,炒得家长不掏出真金白银来就觉得对不住孩子。

    “高考经济”的消费心理基础,来源于家长们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良苦用心,来源于整个社会对学历制度的“膜拜”,根源则在于中国的高考制度,以及就业市场对学历选人的规矩。因此,只要高考制度依然按目前的路数走,每年一回的高考,必定会有一大批舍得花钱的家长,也必定会有一大批发高考财的商家。从这个角度看,高考消费是客观需求,满足这些需求也是市场的必然反应,只是这种反应不应该太过了头。

    笔者无意去批评部分家长们的盲从,但确实是他们“一切为孩子好”的焦虑助燃了高考经济的虚火,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孩子考前最需要的是正常、宁静的环境,应该让孩子充分放松心态,高考期间格外的关怀会突然改变孩子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反而可能增加孩子压力,弄巧成拙。

    高考是人生中重大的阶段性选拔,但考生与家长也不必弄得如临大敌,过于紧张,从而影响正常的考试发挥。因此,无论“高考房”还是“高考餐”,各种高考消费都应适可而止。非必要的高考消费对考试的成败,实在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更多情况下只是家长的心理安慰罢了。

    好的高考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因此,当一轮轮商家和家长共同炒作的“高考经济”泡沫随着理性消费而破裂之后,家长们的心态逐渐冷静下来之后,高考经济降温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