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山区农牧民精准脱贫最佳路径
高深山区农牧民精准脱贫最佳路径
——武威市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纪实
甘肃日报记者 马顺龙
7月20日至22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张晓兰率全省项目观摩组,深入武威市天祝、古浪县和凉州区,观摩了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和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下山入川”工程、凉州区荣华现代绿洲生态移民·农业产业化基地。
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工程,是武威市委为解决生活在天祝县高深山区3万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实施的一项综合性生态移民工程,也是一项集移民搬迁、生态保护、扶贫攻坚、维护稳定为一体的民生工程。项目总投资32.37亿元,规划2014年至2017年,在南阳山片建设12个移民点,安置移民7193户3万人。
总投资17.87亿元的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下山入川”工程,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整建制精准扶贫移民工程。计划开发黄花滩闲置土地8.62万亩,新建10个移民安置点,搬迁海拔2800米以上南部山区4万多贫困群众“下山入川”。已建成感恩、阳光、富康、圆梦新村4个移民点,搬迁入住群众3285户、1.56万人;正在建设为民新村、富民新村、惠民新村3个移民点。
凉州区荣华现代绿洲生态移民·农业产业化基地,总面积20万亩,总投资65亿元,规划建设种植基地19万亩、年存栏6万头牛、60万只羊的畜牧养殖基地、年加工30万吨的乳品厂。其目标是融生态移民和饲草种植、奶牛肉牛肉羊养殖、乳品加工于一体,着力构建完整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条。项目建成后,年生产优质安全鲜牛奶30万吨,年出栏肉牛2万头、肉羊120万只,产品通过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中欧货运班列12天可出口抵达欧洲,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0亿元,实现利税13.5亿元,新增就业8千余人。其中,张义贫困山区下山入川移民荣华社区建设项目,是武威市委深入实施下山入川工程、集中搬迁安置张义贫困山区高海拔区域农民的民生工程。项目总投资近1亿元,用地面积695亩,将建成居民住宅741套,配套建设服务中心、卫生所、文体广场等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用邓马营湖5000亩耕地搬迁安置贫困群众3000人。
全省项目观摩组成员通过深入了解项目建设进展、移民搬迁、致富产业培育、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等情况后,一致认为,武威市实施的“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工程是推进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下山入川”拔穷根的一项惠民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就医难、行路难、上学难、增收难等一系列问题,改变了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移民群众“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真正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的,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精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创新思路下山
武威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活在祁连山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区的农牧民群众,面临着缺水、少电、出行不便和就医、就学极度困难的问题。
2011年,武威市委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基础上,提出并实施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力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市区机关农林场安置、劳务移民、教育移民、城镇移民、工业移民等多种途径,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将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区的7.2万贫困农牧民移居川区,彻底斩断穷根、改变穷貌。
“那地方,搬出来就不想再回去!”谈起曾经的家园,2012年搬迁到凉州区东河乡荣兴村、75岁的张柱年老人同样感慨万千,眼里满是感激的泪花。张柱年老家在天祝县祁连乡岔山村,自十几岁起,他就开始在天祝臭牛沟一带的煤矿上背煤,这一背就是近四十年的时间。在他的记忆中,过去的生活总是挥不去的劳苦,总是走不完的山路,总是熬不出头的困难日子。
“一家一个壮劳力,全年就忙在吃水上了。”张柱年告诉我们,除了吃水难,最让村民们揪心的是娶媳妇难,谁家也不愿意把姑娘嫁到穷山顶上去。村里人家常备的药品是去痛片,大病小病都扛着。上学更为艰难,要到很远的地方。能搬迁到条件好的滩上去,给“娃娃们”一个好的出路,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和梦想。
同张柱年老人一样,生活在山区的群众吃水出行难,上学看病难,增收致富更是难上加难。受艰苦自然条件限制,这里都是靠天吃饭,数辈人尽管面朝大山背朝天辛苦奋斗了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但贫穷的帽子总也挥之不去。加上解决水、电、路等基本生活问题成本高,产业开发受限制,因灾返贫现象随处可见。
武威市依法清理收回国有和集体农林场226个,收缴土地12.9万亩,用于移民安置。县区充分挖掘现有耕地和荒滩荒坡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开发古浪县黄花滩、天祝县金强川、凉州区东河乡等规模较大的移民安置点。
武威市委不断创新扶贫思路,统筹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任务,以统筹推进双联富民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为抓手,全力实施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下山入川”移民工程,引导各类项目和生产要素向贫困片区布局、各方力量向扶贫攻坚聚集,走出了一条“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扶贫开发新路子。至2014年底,全市“下山入川”搬迁移民6.47万人。
今年,武威市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4个关键,帮助贫困片区提升发展内生动力。坚持把扶贫开发和生态文明紧密结合,科学调整布局人、水、土资源。力争年底基本完成“下山入川”工程五年规划7.2万人目标任务,落实市级领导包抓百户以上“下山入川”移民搬迁责任制,由29名市领导包抓列入规划尚未移出的4210户、17520人。对留居山区农户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引导改变散养方式,发展暖棚养殖,建设新农村,减少在保护区活动范围。对在沙漠边缘的贫困村和移民新村,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突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防污、节水、造林、治沙”和发展富民沙产业、建设美丽乡村。
奠定基础入川
武威市“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使千万高深山区农牧民下山入川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古浪县干城乡上夹沟村搬迁之前,全村85户村民全部住着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吃水要打井挑水,看病上学要到6公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旱作农业靠天吃饭没有保障。搬迁之后,他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自来水,看病上学不出村,发展温棚种植暖棚养殖,致富路子越来越广。
上夹沟村党支部书记郭林春说,过去村里经济条件很差,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主要收入就是外出打工。全村没有一户砖瓦房,阴雨天家家户户都会漏雨,需要在房顶上铺塑料。人均收入仅有2240元。因为教学条件差,在村上上学的孩子只有8名,其余的孩子都到外地上学去了。
武威市以生态保护、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为总要求,把“下山入川”工程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规划、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社会服务管理规划相结合,坚持移民住宅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整合项目资源,加大移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片区规划专项支持,以区县为主体,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对易地搬迁、石羊河流域生态移民、农村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生态功能区补偿、城镇廉租房、社会帮扶、扶贫专项等各类项目资金捆绑整合,集中使用。区县结合各自实际在移民生产生活、退耕还林和草原奖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劳务移民、金融信贷、“两后生”培训等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坚持“连根拔”、整体搬,对已列入搬迁规划的村组,一律不再安排基础设施项目和设施农业项目,对移出地全部封育,恢复生态。加大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累计退出草原、林地、耕地80万亩,恢复生态用地72万亩,恢复水源涵养林5.2万亩。改善基础条件,增强服务功能。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部门对口衔接争取项目,集中对移民点水、电、路及学校、卫生院、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配套建设,确保移民分享良好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四年多来,武威市累计投入“下山入川”工程资金18.55亿元,集中对移民点水、电、路及学校、卫生院、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配套建设,不仅高标准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村,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培育产业富民
“下山入川”工程实施以来,武威市紧盯“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目标,坚持“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发展方向,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持之以恒走“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全方位培育富民产业,使移民点初步形成了以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特色林果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天祝县南阳山下山入川工程移民点,整齐划一的住宅区东边,日光温室示范棚在艳阳高照下格外醒目。走进村民张统禄的日光温室,一株株翠绿的枝秧上挂满了鲜红的西红柿。“去年底搬下来,我们就早早定植上了西红柿。今年虽然是第一年,但少可收入一万六千多元。”张统禄说,“说实话,过去在山里种上几十亩地雨水好了,能收些口粮,遇上干旱年连一把青草也没有。现在可好了,有日光温室旱涝不怕,天天有活干,日日有收入。晚上睡在楼房里,想想过去山里住的破房子,真是有种做梦的感觉。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市上‘下山入川’的好政策,打心眼里感谢干部们的真心帮扶。”
武威市整合畜禽良种补贴、现代农业牛羊产业、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菜篮子”产品生产等项目,在资金、良种、小区建设、技术推广、市场营销、饲料加工设备等方面对草食畜牧业大力扶持。制定出台了暖棚养殖扶持办法,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促进了移民区养殖业快速发展。
“目前,仅感恩新村,存栏量达1000只羊的养殖大户就有一户,500只以上的有18户,100只以上的有30户,50只左右的达260多户。”古浪县西靖乡党委书记赵磊介绍,搬迁入住感恩新村社区以来,移民群众想富、要富的激情进一步迸发,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把式”们,开始积极主动学习农业新技术,发展致富产业的积极性高涨,致富门路多样,发展速度加快,好多人家都买上了小轿车,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在天祝县华藏寺镇黄草川下山入川移民点内,发展养殖业已成为广大移民群众的共识。移民点集中安置了来自天祝县祁连、旦马、毛藏等9个边远乡镇高深山区的180户农牧民群众。新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他们原来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过去分散的游牧民群众从此过上了定居的生活。村支书董开飞告诉记者,村上好多人家本来就有养殖基础,现在有了好的环境,发展养殖业的势头更加强劲。全村180户人家,目前已发展日光温室360座、养殖小区9个270亩,实现了户均2亩日光温室、1亩养殖暖棚的目标,广大移民群众在迁入地有了稳定的产业支撑,为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武威市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移民点逐步形成以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特色林果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至去年底,全市设施农牧业面积达到78.67万亩,户均达2.28亩;“下山入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较搬迁前增长2倍以上,最高的比搬迁前增长了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