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审计工作本身不断创新的产物。它既囊括和涵盖了审计的普遍职能,又具有与纪检、组织等部门工作紧密衔接,构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体系的独特职责。它除了对静态的物和资金等进行审计外,尤其突出了对动态的“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的审计,是“活”的审计。
经过多来年的发展,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然而在审计评价方面,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还没有法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导致实践中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很不规范,特别是高等院校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及绩效评价更有待进一步规范,建立规范清晰的高校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有利于依法、客观、全面地评价高校负责人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一、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高校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方面尚不完善的情况,建立完善的高校经济责任制体系应从签订负责人经济责任书制度开始,在“谁主管,谁负责”和“谁负责,谁签字”的原则基础上,建立健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若干个责任中心,对各个经济责任中心明确其经济责任和工作目标,特别是应完善对二级独立核算单位负责人资金使用权及重大投资决策权的责任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制体系。同时,逐步建立并完善经济责任报表制度(如财务收支表、固定资产表、制度建设表、重大决策及效益情况表、业绩情况表等),经济责任报表是按照经济责任的内容,分类分项的把经济责任细化为不同的模块并反映到表格中,既能揭示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又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评价依据。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和完善,经济责任书及经济责任报表,两者共同构筑了负责人经济责任体系。在经济责任体系中,经济责任书是标准,经济责任报表是结果,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二者之间的符合程度的认定,这三者是经济责任体系的重要内容。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首先要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时体现绩效评价的理念,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层次,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从“问责”向“问效”拓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是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状况的审计,通过对重点内容的绩效分析,客观公正的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和责任。在审计过程中,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突出绩效内容的审计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分析科研资金的投入及效益。对照科研资金使用计划、分类控制制度等基本指标,审查科研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评价科研资金项目完成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此对领导干部进行全面的评价。二是分析重大投资项目的绩效。领导干部决策执行的重大经济项目是否切实可行和有利民生,有无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投资效果如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等。三是分析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资金筹集及使用情况。从办学指标和各项经济数据中发现规律,找出问题,分析有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从而对经济责任进行绩效评价,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工作应建立绩效评价标准,科学组织项目实施,合理规避审计风险,整合人才资源。在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一是抓住重点,以领导干部主要分工和主要职责为重点,突出主要问题、普遍性问题和规律性问题;同时不能忽略重大问题和原则问题。二是注意指标兼容,绩效评价不仅需要财政财务指标分析,还需要结合学校发展的其他各项指标,并关注其他重要信息资料,指标兼容体现综合分析,避免评价不公;要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将个性指标融入共性指标中;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突出量化指标;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绩效审计评价相结合。
二、补充完善高校经济责任信息系统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无不依赖高校财务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客观财务事实的财务信息,是难以据此作出恰当的经济责任评价结论。从经济责任评价角度,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提供的财务信息在诸多方面存在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办学体制、经费来源、后勤社会化、校办产业管理等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体制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此时新制度的出台恰好适应了新形势下高校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修正了权责发生制更是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征求意见稿的出台顺应了高校环境变迁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和内容方面的新要求,这就能够较好地满足高校信息使用者进行业绩评价、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要求。
审计人员应利用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契机,研究建立完善针对经济责任考核的经济责任信息系统。我们知道,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财务会计记录是进行经济责任确认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财务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对于经济责任确认来说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高校的财务会计报表是按照高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编制的,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订目的是为了记录高校的经济活动,准则和制度是按照一定的会计原则制订的,而这些会计原则不能满足记录任期经济责任的需要。因此,财务报表中“账面资产、账面负债、账面权益”不能全面、科学反映责任人的经济活动状况。审计人员应当探索建立与“账面资产、账面负债、账面权益”有所不同的“责任资产、责任负债、责任权益”、“责任业务”等经济责任的概念信息,运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等进行调整,以便更加准确的评价负责人的经济责任。
随着高校规模日趋庞大和经济管理日趋复杂,加之高校校长任期长等特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往往会面对海量的电子数据和大量档案等资料,因此需不断加强信息化审计以适应高校事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通过加强审计信息资源建设,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高校教学、科研、基建等财务及和业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通过对高校电子数据的分析实现对高校经济业务的审计监测,当需要对某高校开展审计时就能在较短时间内把握审计内容、明确审计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在条件成熟时可积极探索高校联网审计,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对高校经济管理的动态审计监测。
三、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高校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的核心内容,是指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等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保证审计目标实现,化解审计风险的过程。高校各项审计工作除工程审计项目外,在实施项目质量控制时要审计方案编制过程、审计取证过程、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和审计档案五个方面做好质量控制。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控制还是审计机关自身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使审计单位能从审计立项、审计测试、审计评价各方面控制审计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强化质量教育。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要求质量高,责任重大。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是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因此,审计部门要强化质量教育,注重队伍建设。首先,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和业务培训,使之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其次,坚持不懈地加强审计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形为规范,是执行审计业务的职业标准,是评价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准则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资格条件、职业能力、职业要求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对实现审计目标,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实施审计程序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哪些工作必须做,哪些工作可以做都予以明确。再次,重视审计人员的风险教育,使每一个审计人员头脑中必须时刻牢记“风险”二字,使我们不是把防范风险仅仅讲在口头上,而是要切切实实地体现在审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建立审计质量控制约束制度。要想审计真正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就必实行质量控制。所谓质量控制,是指审计机关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的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总称。制度是审计质量控制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审计机关应建立建全质量控制制度,对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人力资源、审计过程、审计质量应负的责任进行及时、全面、系统地管理监控,保证审计业务遵守“审计准则”,作出的审计结论恰当。健全约束制度,需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制度本身要尽可能考虑全面,质量控制制度应当覆盖审计过程的所有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各个阶段都受到设合理的质量控制制度的约束。第二,制度本身应便于考核,无法考核的制度行同虚设,科学合理的制度能够考核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第三,制度规定的内容必须要明确到具体人员,使每个人都在制度的约束下,有效避免审计人员互相推诿责任、各行其是的情况。第四,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对于违反纪律的部门和个人坚决追究责任。
严格遵守审计纪律、保持职业谨慎。审计纪律是审计人员的高压线。审计纪律执行情况,直接影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执法水平和工作质量。因此,审计部门应严把纪律关,加大对审计人员的约束与监督,随时开展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和保密纪律的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纪律意识。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保持职业谨慎,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保持警觉,并审慎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适应性和充分性,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
总之,审计监督和服务并重,通过对高校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效果、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内部控制和管理、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客观分析及评价,帮助高校及时总结在结构调整、经营管理、财务监督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促进高校正确地对待自身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督促省内高校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助推高校可持续发展。
供稿: 社保处 张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