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想涨价就直说,何必以济困助学做幌子?

08.08.2014  14:08

  原标题:学费涨价何必以济困助学做幌子?

  今年,多个省市区陆续发布普通高校学费上调信息,部分省份平均涨幅高达50%。不久前,江苏也调整了公办高校本专科学生学费标准。有网友担心,这会加重一些家庭困难学生的负担吗?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倪道潜表示,早在调整学费标准社会听证会召开之前,省教育厅就明确要求江苏高校在调整收费标准后,必须将增收的学费按规定比例,足额、及时提取,全部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省财政在2014年经费预算中安排高校学生资助经费11.84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23%,已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将资助经费全部下拨到各高校。(8月7日《现代快报》)

  那个表示“担心”的网友极可能是托儿——学费上涨的“受害者”是每一位学生,何故只将目光放在家庭困难的学生身上?诚然,穷孩子所受的影响更大,但是不是只要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涨价就合情合理了?将涨价后多收上来的钱拿出点儿分给特困生,看似充满了人文关怀,说到底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关怀特困生什么时候成了同学们的责任?

  一直在扩招,一直在涨价,很多招生无虞的高校始终贪婪,却从未向公众交代过学费上涨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又有多少花在了学生身上。办学当然有成本,物价和人力资源成本的确也在上涨,可是跟高校收入的增速相比,这些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校舍、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硬件都在重复使用,更新成本并没有大到需要年年涨学费的程度。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国民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超过4%,这些钱都哪儿去了?怎么两头都在使劲,却似乎永远也不够用呢?更有甚者,为了扩招不断跑马圈地,却由于远超社会需要而到了破产的边缘,而“经营不善”造成的亏损,到头来还想让学生来埋单。

  这已经不像是公立大学了,就连发达国家的私立大学也没有如此疯狂——只要你能承受,我就敢收。可见,始于上世纪末的教育产业化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很多高校单纯追求利润回报,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试图将一切教育活动变成盈利活动,客观上损害了教育质量、教育公平,也给农村贫困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负担。事实上,适度的产业化并没有错,例如高校后勤产业化,再如高校利用自身优势转化科技成果,都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弥补自身经费的缺口,同时造福于社会。其中的边界,在于是否服务于教学主业,是否保障了学生的利益,倘若本末倒置,利用资源优势将学校办成了公司,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最后受伤的只能是整个国家。

  “要涨便涨”的背后,既有教育产业化畸形发展的推波助澜,更凸显出教育监管部门的缺位——高校的“自主权”是否太大了?是时候核查一下教育经费的真正去向了。

  文/宋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