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公”支出为“0”这是在逗我们玩儿吗?
有报道说,在读大学生葛伟(化名)向113所高校寄出挂号信申请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但截至目前只有44所高校给出回复,已回复公开或通过网站公开其“三公经费”的高校只有30所。葛伟将这30所高校做了一个排行,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三公经费”支出889.06万元,位列30所高校第一。南方医科大学告知已经在其官网公开了信息,但“三公经费”的支出是“0”。“我们很难理解,一所学校一年都没有公务接待和公车运行费用。”葛伟表示。
我们反对的是“三公经费”的滥用,而不是正常的“三公消费”,要维持一个单位的正常运转,没有一定的“三公经费”,可能吗?在时下的行政体系和运行模式下,不发生“三公经费”难以想象。只要机构在运行并履行职责,就必须发生成本支出,而且有些支出根本无法避免。小马飞刀以为,面对节俭行政和提倡简朴政府的浪潮,对“三公经费”的支出当然是越低越好,越少越好,但是如果为了显示自己执行节俭很到位,落实力很强,境界很高,将即使很少的“三公经费”说成了“零”,意在拔高和突出极致的正能量节俭,反而就有些弄虚作假和过犹不及,很容易让人想到“此地无银三百两”和“皇帝的新衣”的情境。当然,通过“技术性”的处理,也能做到。比如吃喝费变成会议费或者培训会,或由下属单位或者服务对象买单,公车使用也可由企业承担,实行“企购官用”的模式,至于考察参观之类的行为,同样可以“转移支付”。有媒体就曾报道过,广州市某局有一年的“三公经费”就被发现有两个版本。数额多的那个版本,是作为内部信息参考提供给市人大的,数额超过1000万元。而在官方网站公布的版本,则降到只有不到500万元。
有专家认为,时下的“三公经费”公开制度设计困局在于,一是没有参照指标,没有检验机制,使得公开信息的真实性无从判断,也无法检验;二是没有相应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从而对弄虚作假的冲动形不成抑制,使经费公开成了“自导自演”。想想也是,如果“三公经费”的制度设计,仅限于“技术性公开”的话,那么公开与不公开都没多大差别,一项提升公信的举措反倒适得其反。
小马飞刀想说的是,不要把老百姓都当成傻子,如今太缺少“三公经费”节俭方面的正面典型了。对于南方医科大学的所谓公开,要好好查一查,我们绝不能冤枉一个先进,当然,更不能让心怀鬼胎者肆意表演给人看。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