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某些腐败高官当政地方逆淘汰已成正常现象

29.09.2014  12:40

   多角度看待官场逆淘汰

  【摘要】 “逆淘汰”的表述,以高度凝练的文字出现,比较准确地描述了一种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的现象。“逆淘汰”的本质是不能优化配置人才资源的问题,纠正“逆淘汰”的关键在于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现实的抓手是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关键词】逆淘汰正淘汰选拔任用【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识码】A

   “逆淘汰”是相对于“正淘汰”而言的

     8月16日有一则消息:在广东省委向中央第八巡视组反馈整改情况的通报中,公布了对茂名市领导干部系列违纪违法案件中涉嫌行贿买官人员159人的组织处理结果。其中,有个信宜市的镇长,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扎根基层,努力工作,市里召开领导干部大会经常表扬他,但多年没有提拔。为了当上镇党委书记,他抵押贷款5万元,自己掏了15万,凑了20万元去行贿,此后很快被提拔,却也在后来被人揭发,受到组织处理。①

  在人们同情与惋惜之余,再次引发关于“逆淘汰”的热议。其实,仔细分析这件事,只是在这位镇长尚未提拔之前,属于“逆淘汰”现象,而他的出事,则应归入“正淘汰”。做这样的分析,就是希望在讨论“逆淘汰”之前,先把概念搞清楚。

  “逆淘汰”是相对于“正淘汰”而言的。本来,在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和法治环境中,应该是按照这样的规则来运行:好的淘汰坏的,优质的淘汰劣质的,君子淘汰小人,忠诚的淘汰投机的,实干的淘汰空谈的,正气的淘汰邪气的,有能力的淘汰靠关系的,不跑不送的淘汰跑官要官的,清廉的淘汰腐败的……然而,由于政策和规则遭到人为地破坏,导致结果被颠倒了过来,就成为“逆淘汰”。这就是指,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存在着不公正现象,那些政治坚定、品行端正、作风扎实、埋头苦干、廉洁奉公的老实人得不到较快提拔,而那些善于投机钻营、擅长巴结讨好领导、喜欢勤跑勤送的人倒“进步”快了,甚至排挤、淘汰掉了优秀干部。

  “逆淘汰”的表述,以高度凝练的文字出现,比较准确地描述了一种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的现象。但笔者查遍了学术研究文献,并未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成果,可见,这不算一个严谨的科学概念。当然,这并不能排除“逆淘汰”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这作为一种主观感觉到的现实,恐怕确实存在于现实之中,不仅发生在干部提拔中,而且带有一定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