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最具年味的“一道菜”:花样社火 各有滋味
中新网兰州2月17日电 (记者 刘玉桃 李亚龙)演员穿戴传统戏剧服装,按历史戏剧故事装扮成各个角色,骑在马上,伴随着锣鼓声走村串巷、拜年祈福,给新春的山村增添无限欢乐。这便是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的马社火。
图为马社火“转”马祈福。 雷金锋 摄“马社火在当地流传已久,每年老百姓自发组织,参与度高,是过年最热闹的一次盛会。”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戏曲家协会主席缑红斌称。
图为天水市秦安县村民们会聚在一起观看社火表演。 师永红 摄马社火就是在马背上演出的社火,是中国西部山区民众根据居住地形、地理特点和条件,借助畜力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其衍生于秦腔,只演不唱。每年春节,则雷打不动地“转”起来。
图为秦安县社火表演,正绘制脸谱。 师永红 摄缑红斌介绍说,马社火地方特色浓厚、历史悠久,在清水十里八乡都久负盛名,由“装身子”“出行”“转”“搭货”“下马”“卸将”等六个部分组成一套完整的程式与规矩。
图为敦煌踩高跷表演。 王斌银 摄缑红斌说,如今由于农村养马已少见,村民多养骡子作为劳力,所以“马社火”表演用骡子代替马。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村里的大喇叭一早就唱起了秦腔,人们伴着熟悉的腔调从被窝里爬起来,直奔戏台院,准备耍社火。
图为兰州市皋兰县铁芯子表演。(资料图) 魏海东 摄社火,是甘肃人过年最有味的“一道菜”,也是年文化的精髓,春节期间,甘肃各地社火“躁动”起来,除了常见的扭秧歌、旱船、舞狮舞龙、太平鼓等以外,甘肃当地还流行一些特色传统社火,因地域差异,表现形成不同,至今仍保留原汁原味传统感觉。
甘肃定西市临洮县“张李合户”祭祖社火,每十年举办一次,具有浓厚当地特色。张李既为同宗,六百年来,族人一直恪守同宗不通婚的礼规,但各房头之间的亲情往来却沿续不断。地处洮河边的李家湾和水泉村分别属大、二房,由于川区地域之便,人丁兴旺,利用农闲时节,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合户”的习俗便一直沿续了下来。
“张李合户”一般选择春节期间,以社火为载体,水泉和李家湾两村轮流做东。一为主方,社火主迎,另一方为客方,社火主送,两村轮流交替。
社火是甘肃农村春节的压轴“大戏”,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三棵树村村民何万顺今年68岁,参加30多年社火表演,如今他已是当地社火队的“导演”。“以前女的不能参加,现在新时代女性参加增多,占到60%以上。”
“每年正月初五、初九,村里都要表演社火。社火经过长久发展,逐渐发生变化,有些地方的社火还增添了广场舞表演,但我们的社火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感觉,有些服饰道具买不到,我们就按照老人留下的样式自己制作。”何万顺说。
社火,亦称“射虎”,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指在祭祀或节日里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的通称,黄土高原社火因地域不同具体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兰州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社火中一门独特技艺——铁芯子表演,其以险、妙取胜。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上泥湾村魏钰坤今年5岁,他年龄虽小,却已是铁芯子表演的“老手”了。刚参加演出的时候还有点害怕。今年自己主动报名,一点不怯场。“今年我演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是我最喜欢的英雄。”魏钰坤说。
铁芯子一般选五六岁的儿童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分两层或三层固定在铁支架上,铁支架不外露,而是隐藏在戏装下面,相互连接在一起,支架根端固定在一个平台上。从远处看,就像人物悬在空中表演。
魏钰坤的爸爸魏德财是社火太平鼓表演者,已有10多年表演经验。“孩子从小喜欢武术、舞蹈,社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也参与到民俗表演,一来练练他的胆量,二来培养他的独立性。”
兰州市皋兰县铁芯子非遗传承协会会长魏怀堂表示,铁芯子表演形式多样,多为家喻户晓的故事或当地民俗文化,如精忠报国、杨家将、白娘子与许仙、五子登科、太平鼓等,旨在弘扬儒家文化。
甘肃各地社火因区域差异而各不相同,敦煌社火,最吸引人眼球的则是高跷表演,俗称长腿子。演员一般二、三十人不等,演出者脚下绑有二尺多高的木腿,舞队由一白胡子老汉为首,率领全体演员载歌载舞,表现出欢度佳节,庆贺丰收的喜悦场面。此外,各地还会上演锣鼓、舞狮、秧歌、旱船、舞龙等常见节目,给春节增添满满的年味。(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