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农民张文权的"决心":告别窑洞 返乡种植

20.04.2016  22:07

  中新网甘肃庆阳4月20日电 (记者 侯志雄)从住了半辈子的窑洞搬出来,张文权认为当时“决心”对了。春雨淅淅,他站在旧窑洞的顶上,筹划着将窑洞前水泥雨水集流层掀起种些草籽,家里的6只羊就有了“口粮”。

  沿着新铺沥青路面步行不足百米,甘肃庆阳环县合道乡朱家源村村民张文权的新家座落在黄土塬上。走进院子,正房里月白色的地板砖格外醒目,张文权换上拖鞋坐在布艺沙发上点了支烟徐徐讲起他家的变化。

  父母去世后留下三孔旧窑洞,张文权所有成长记忆都在这几孔窑洞中,嘴里念叨着,“窑洞里冬暖夏凉”。甘肃陇东黄土高原窑洞是当地村民的主要居住方式。

  在这几孔窑洞里,张文权与妻子靠着家里的10亩土地将孩子们艰难拉扯长大。他清楚记起,“有一年大旱,麦子收成不够吃,一家人靠糜子凑合了大半年。

  “别人能过好日子,我也可以。”2000年,34岁的张文权下定决心出门打工。

  上东胜、跑鄂尔多斯,张文权在建筑工地当小工搬砖头、搅拌水泥……起初几年每天10元工钱,积攒下来不舍得花。每年春秋两季还要回家种收庄稼,妻子想让丈夫回来,“外面打工苦,老汉在外面‘细’得很。”多年夫妻让她知道丈夫很“”,认定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从打小工到贴楼房外保温瓦,行情好的时候,张文权每年可挣回两万元左右。他觉得那些年的日子刚有起色,妻子却因病做了四次手术,当年农村“新农合”还未实施,他用尽了多年打工的积蓄。

  2014年,政府实施“危窑”改造了。乡上的干部来到家里动员张文权盖新房。望着自家窑洞顶部裂缝,面对祖辈留下来的“房产”,他默默地抽着烟。

  不久,一些邻居动起来了,他们一家家搬出窑洞住上新盖的砖瓦房。看到邻居们脸上露出的笑容,张文权蹲在自家窑洞门前的土台上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掰着指头盘算着,住新房需要十多万元,家里10亩地,3亩小麦是口粮,7亩玉米每年能收入七八千元,越算心越焦。

  那些日子,张文权避开邻居没黑没白地在自家地里劳作。妻子看出他的心思安慰他,“咱不住新房一样能过日子”。

  “别人能住新房,我也行”。张文权拧灭烟头下定决心要搬出祖辈留下的窑洞。2014年,正值他48岁本命年。

  几个月后,张文权家的三门新砖瓦房矗立在塬上。政府补贴了1万多元,一家人住进了新居。困惑又来了,盖房借了亲戚近10万元,随着年龄增大,他不愿意再出门了。

  2015年,政府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产业种植苹果。张文权又在盘算着,“机械施耕、肥料、树苗”,每亩苹果能挣5000元,家里的7亩地一年下来有三四万元的收入,“比出门打工要强”。

  “别人能种苹果,我也行”。50岁的张文权下决心开始尝试种植苹果。朱家源村农民苹果合作社与张文权签订了销售协议,他紧锁的双眉渐渐舒展了。

  2015年,甘肃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农村“危房(危窑)改造扶贫”正当时。危房(危窑)改造任务重点向庆阳、平凉、会宁革命老区和藏区倾斜,到2019年,全面完成建档立卡的63万农村贫困户危房(危窑)改造任务。2016年,庆阳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确立了改造农村危窑(房)1.53万户。(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