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为啥要抢着发论文

06.06.2015  02:56

    有报道说,武汉一高三女生以一篇专业性极强、名为《安德烈·高兹的非物质理论》的论文通过了今年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自主招生初审。但现在麻烦来了,有人发现,论文的第二作者,是孩子的母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授、博导,对论文中提及的领域有多年研究。经证实,两人确为母女关系。但这位教授表示,“论文是女儿自己写的,她参与修改,我们是经得起检验的。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天才?小马飞刀以为,天才是有的,但天才不常有。面对公众的质疑,相关高校能否给个说法。因为接下来,还有面试,如果在答辩中体现出相应的学术能力,那么,这个孩子一定要重点培养;反之,就应该考虑追究造假的责任,最起码,孩子的母亲存在学术不端的行为。

    当然,这是个例,但反映出的问题不容忽视。今年高校自主招生,有的大学就提出,入围自主招生的条件之一是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作品。但事实上,原属于学术范围的论文,早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曾有报告指出,中国的论文买卖交易已达10亿元规模。从代写到发表,如“超市购物”,明码标价。上个月就有报道说,刊发论文的大军里,突然出现了一批“新兵”——一些高三学生,目的就是为了入围自主招生名额,因为一旦入围,高考可降20分至40分。

    自主招生本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摒弃传统唯成绩招生体制弊端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首先是要充分尊重高校的自主权,最大化体现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精神。但无论如何,招生条件的设置,还是应该坚守起码的价值与原则。难道高校不清楚论文写作、发表中的各种问题吗,他们当然知道,只不过不愿意去承认罢了。在学术论文造假频仍的今天,各个高校应该感受颇深,不应该不知道将“发表论文”列为自主招生条件,会带来怎样的负面激励。小马飞刀还想说的是,既然是创新,就不应该以什么“标准条件”选学生,而是去发现并挖掘学生与众不同的特质。举个例子,美国的罗德岛设计学院,是一所集艺术与设计学科为一体的世界顶尖设计学院。这所学院在招收美术专业学生时,只是要求学生提交10到20幅自己在高中学习期间创作的代表作,却不担心学生用冒充的代表作去申请。因为学校会和学生面谈交流,了解学生创作的过程,请别人创作的作品很难蒙混过去。而且学生一旦被发现造假,后果十分严重,取消资格不说,还会被记入诚信档案,影响今后的求学与就业。

    小马飞刀以为,不管“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多么受人诟病,不管日益多元的社会为成才提供了更多可能,高考,仍然是当今人才层级变迁最主流的通道,体现着一个社会“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承诺,容不下一丝亵渎的灰尘。 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