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专家葛宝丰: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04.08.2014  21:12

  通讯员 任鑫 秦琳瑛

  7月11日,惊悉葛宝丰院士不幸逝世,中国工程院发来唁电沉痛哀悼,并对他如是评价:

  葛宝丰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骨科专家,从事骨科专业60余年,扎根祖国西北边陲,开创了我国骨科领域骨移植、断肢再植、修复等多项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葛宝丰院士创造发明2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励20多项,著书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的一系列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骨科科研和临床的发展,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葛宝丰不正是这样的人吗?

  一生致力骨科学领域硕果累累

  葛宝丰能成为西北地区骨医学的开拓者,缘于他以执著探索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奋力前行在骨科学领域,从未有过停歇。

  上世纪60年代初,葛宝丰成立了脊髓损伤实验和临床研究小组,重复了ALLen百余年前的重锤悬吊冲击脊髓实验,得出了脊髓横断层神经纤维和细胞可以再生,但再生纤维紊乱,不能进入远端复杂的束道,而且数周后即被断面增殖的瘫痕组织所挤压而失去作用的结论。

  后来,葛宝丰进行肋间神经转位与腰神经根吻合术实验,总结认为,外伤性脊髓损伤,除有手术适应症如因血肿压迫而使症状继续加重者外,只可及时用非手术疗法整复骨折和脱位,维持脊柱稳定,或仅仅进行脊椎复位内固定,不必切除椎板探查脊髓。这一提法在唐山大地震外伤性截瘫全国讨论会上作了报告,并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粉碎性骨折碎片难以复位和保持固定,是困扰世界达百年之久的难题。葛宝丰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动与静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动物实验”,历经多年钻研,经过反复的力学分析和抗弯、抗扭转等试验,将国内外沿用了百余年的单钢板,改进为有双臂和数道横梁的梯形加压接骨板,一个创新的“梯形”设计,解决了传统钢板折断、扭转、变形、拔钉等难以克服的缺点;一个小小的“瓜子孔”对骨折端起到了加压的作用,使横断骨折和短斜形股干骨折散碎的骨折片紧密地环绕于半笼状钢板之中,获得复位,并保持良好的固定。这一被命名为“半环或梯形加压钢板”的医疗器械,获得1998年度国家科技奖唯一的医疗发明三等奖。

  葛宝丰把一生献给了西北地区的骨医学,成就了西北地区的骨医学。他先后编著了《实用骨科学》、《创伤外科学》、《矫形外科学》等多部世界公认的权威论著,有6项科研成果属国内首创,4项成果属世界独创,被国际著名骨科专家雷普誉为“古丝绸路上的医学大树”。

  一生探索屡开骨科学临床先河

  葛宝丰作为首屈一指的全军骨科中心的奠基人,在临床实践中大胆探索,亲自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亲手打造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金字招牌”。

  骨缺损在临床上十分普遍,而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极限骨缺损是骨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葛宝丰是国内最早开展骨形态蛋白(BMP)研究的学者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他指导学生开展牛皮质骨中BMP的生化提取和载体的研究。1989年他带领课题组成员经过反复试验,在国内外率先将由小牦牛骨中提取的异种BMP应用于临床,使骨缺损患者术后受损部位性能得到快速有效恢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