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举行骊靬和平文化论坛 探寻中西方“和平交融”
中新网甘肃金昌7月21日电 (记者 冯志军)一座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段、史料记载中由古罗马后裔形成的骊靬古城,近年成为学术界关注和争论的热点。尽管关于其与2000多年前失踪的古罗马军团是否存在联系的确凿“证据”尚存争议,不过近年有越来越多的意大利游客,不远万里来此“探亲”。
7月21日,中国·金昌第四届骊靬文化国际旅游节骊靬和平文化论坛在甘肃永昌县举行。图为论坛现场。 杨艳敏 摄
骊靬文化是否存在?象征着中西文化交融的和平之城如何体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怎样发展?由甘肃永昌县官方和中新社甘肃分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骊靬文化国际旅游节骊靬和平文化论坛21日在甘肃永昌县举行。来自国内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官员,对骊靬和平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产业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骊靬是中国古代对古罗马的别称。据史书记载,公元前53年,古罗马军队入侵安息(伊朗)时兵败卡尔莱,其中有6000多人的余部向东突围,后不知所踪,被称为“古罗马军团消失之谜”。2000多年后,在中国永昌县者来寨村,当地许多具有欧洲体貌特征的人群,被认为是古罗马后裔。
永昌县委书记马国兴介绍,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因素,骊靬古城大部分城墙被毁,仅存残垣,但现在仍有许多高鼻梁、蓝眼睛、多胡须的欧洲人体格特征的居民居住在这里,并保留着一些如崇拜牛,乐于斗牛,烙制类似于“意大利比萨饼”的面饼等,与当地风俗完全不同的特殊习俗。
马国兴表示,骊靬文化的本质是和平的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近年来,永昌官方以消失的古罗马军团最后归宿永昌为主题规划建设骊靬文化产业园,由骊靬文化博览区、骊靬古城遗址保护区、中意文化创意区、骊靬经济产业区、中西农耕文化体验区五个功能区组成,总投资约30亿元人民币。
中新社甘肃分社负责人殷春永说,骊靬文化,是历史留给永昌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异族异质文化包容开放、和平发展的伟大见证。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此次研讨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殷春永表示,倡导多种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建新世纪、世界诸大文明和谐共荣的和平文化,是本届论坛的题中之义,寄望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深度交流,共同探讨骊靬和平文化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意义,深入分析探寻它的概念内涵与独特价值。
兰州大学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思艺当日列举大量史料记载分析称,尽管骊靬的说法众多,它文化的源头也可能很多,但地处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处的当地,是西方进入中原的要地,这种地理位置使得这种可能成为真实。
“多种文化在此地交融共存,使得历史悠久的骊靬文化有了包容、中和等精神。”韩思艺表示,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也是丝绸之路建立和繁盛的基础,而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骊靬古城,正是因和平而兴,因战乱而衰。这给予当今世界诸多启示,如“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中,和平精神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骊靬文化国际旅游研讨会常态化举办,加之以骊靬文化为题材的电影《骊靬情》、《天将雄师》、《者来来者》陆续播出,在国内外掀起了骊靬文化研究和骊靬探秘旅游的热潮。
杭州师范大学生态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祝炜平认为,骊靬文化的“疑”与“奇”,正是当地旅游开发的价值所在。他同时强调,争论是应该的,通过争鸣逐渐弄清史实,还原真相;而未经证实的故事可以作为旅游开发依据,为旅游者提供讨论、探索抑或是趣味的活动素材。
当日的论坛,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柯银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和平学研究所所长刘成教授、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员黄日涵、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原巡视员、民主与科学杂志社主编孙伟林、甘肃省骊靬文化研究院院长贾笑天、甘肃省作协副主席陈玉福、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院长牛海桢等十多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的领域,围绕骊靬和平文化进行了演讲。(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