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校野蛮教练是如何练成的

07.08.2014  19:55

  随着私家车增多,学车的人也更多了,但是说起驾校经历,不少学员都会吐槽驾校的各种黑幕,苦不堪言。有些教练平时道貌岸然,背地里却喜欢私下交流“潜规则”;还有的教练天生“咸猪手”,遇到女学员想着办法占便宜。男学员同样“难逃劫难”,学车时被教练不是打就是骂,有的教练暗示没效果干脆明示,要学员请客吃饭或送烟送酒。(8月4日《厦门晚报

  花钱去学车,竟然遭遇了野蛮教练,还大言不惭地把自己的野蛮做法,说成是责任心强的表现,这的确是一件挺让人生气的事情。

  从整个事情来看,当事教练虽然推脱说是因为自己的脾气不好,责任心太强,其实从根本上说,还是某种潜规则意识在作祟,一连串的打骂,很可能就是要提醒学车的人懂规矩,及时孝敬好处。

  不得不说,遇到这样的教练是学车中难有的奇葩事,这样的野蛮教练也应该是极个别的现象,但是在学车中遇到各种潜规则,恐怕是很多学车人都曾有过的经历。

  其实,无论是从公开的驾校管理规则还是从驾校内部的管理细则来看,对于这样潜规则行为是明确说不的,为什么还能够普遍存在呢?

  这肯定不是单纯的教练素质问题,这种潜规则的盛行,可以说其实也是当下现实社会生态的投射。在驾校、教练、学车者,这个封闭的利益体系中,由于信息的闭合,三者本身是存在诸多的不对等的,在缺乏公平、公开的制度背景下,教练成为资源的垄断者,比如练车的机会、比如技能的指导甚至是驾照考试的通过机会,这与孱弱学车者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对等,正如当事人沈先生所言“我学车的时候一直都没敢生气,因为我怕教练给我穿小鞋。考试的时候他是我的引导员,我也没敢告诉驾校,我怕驾校和他是一伙的,连要求驾校换一个教练也不敢,怕他跟别的教练打招呼,还会给我穿小鞋。”面对这样的不对等,很多时候,学车者基于搭便车的考虑,不愿站出来去与潜规则说不,而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而一些教练正是抓住了学车者的这种心理,有恃无恐地去获得额外的收益。

  所以说,要打破这种潜规则的盛行,首要的便是要有有力的制度建设,比如建立教练的信用体系,驾校对教练的录用可以采用权威的信用档案,对于一些存在恶习经历的教练不予录用。从而能够让教练形成职业敬畏,不敢去用潜规则;其次,也是需要每个学车者,能够从维护个人权益的层面,敢于站出来大胆维权。沈先生这次的大胆且有技巧的维权,不仅让自己的权益得到了维护,同时也将让该教练的丑陋面得以曝光而得到惩戒。如此一来,受益的,显然不仅仅只有当事人沈先生了,要知道,只有大环境变好了,人人都是受益者。

  文/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