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院士”吴天一

07.06.2014  04:39

    “塔吉克的好骑手?没错。我的马术比医术更出名。”79岁的中国高原医学的学术带头人吴天一院士嗓音铿锵,透着高原人特有的敞亮。他登山之矫健、肌肉之结实,让孙儿辈的记者愧得脸红。“我这身板,是半个世纪在马背上练出来的。”吴天一说。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将全线通车。望着曲曲弯弯攀山越岭的“天路”,吴天一笑了。

    2001年,吴天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恰逢青藏铁路开建。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施工条件最艰巨的铁路项目。每年有数万工人在海拔4000米至5072米的唐古拉山作业。

    “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知道,自己又有了用武之地。”吴天一说。随后,他担任了铁道部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高原医学顾问和二期建设的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

    吴天一将自己数十年高原医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救治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高原疾病上。在他的指导下,青藏铁路建起23个供氧站、25个高压舱站。他创新性提出“高压舱、高压袋、高流量吸氧”及“低转、低转、再低转”的三高三低急救措施,建立起一系列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

    大到氧舱建设,小到员工起夜,吴天一事无巨细都关心着。“别小看晚上起夜,很多人就倒在这‘一泡尿’上。一旦感冒引发高原肺水肿就严重了。在我的建议下,带暖气的卫生车晚上与住宿室对接,供建设者上厕所,也防止环境污染。”吴天一说。

    5年间,14余万名筑路员工无一人因急性高山病死亡,被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人们称赞吴天一是14万“天路大军”的“保护神”。

    50多年的高原科研工作中,他大部分时间是在马背上,在高山、冰川、草地间的调研、义诊中度过的。很多时候,吴天一和队员们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三江源头,蜷缩在单薄的帐房里,饿了就割下冻成冰坨子的羊肉直接吞食,渴了向牧民要点茶喝。

    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特征”这一主攻课题,他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新疆西部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临床资料。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

    半个世纪以来,吴天一扎根高原,没有离开。他在我国第一个综述报告了高原肺水肿;率先报道了“成人高原性心脏病”,并提出低氧性肺高压的观点;与同事共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原医学专业研究机构——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在国内率先提出青藏高原最常见的慢性高原病类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他组织中日联合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考察队,在海拔5000米和5620米的特高海拔建立高山实验室,获取大量珍贵的特高海拔人类生理资料,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授予“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