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8.05.2016  18:30

中国兰州网5月28日消息 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指导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体现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各个方面。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掌握真谛、融会贯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落实到如何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没有能够准确反映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反映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优秀成果、能够经受逻辑和实践检验的学科体系是不行的。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着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核心、以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础学科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新闻学等学科的建设,形成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研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加强对重大思想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经验的深入研究,加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水平。

以中国实际为起点提出原创性理论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中国的实践,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只有坚持服务国家,立足解决中国的问题,把中国的问题解释清楚了,我们的理论才能真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和欣赏。在这个方面,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政治经济学为例,自20世纪以来的很长时期里,我们都是在沿袭西方经济学的学术传统,或沿袭苏联模式及其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党开始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奋斗,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经济理论,正如邓小平同志针对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说: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