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首届中国西北金融高峰论坛发言摘要
中国甘肃网12月4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由甘肃日报社、兰州商学院、甘肃省金融学会联合主办的2014首届中国西北金融高峰论坛于11月15日在兰州举行。论坛围绕“聚焦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旨在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汇聚各界智慧力量,共同探讨金融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适合区域金融改革发展的新路子,进一步推动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的金融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在论坛圆桌会议环节,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樊志刚等专家,结合甘肃省情实际,指出了我省金融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金融工作,推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行长罗玉冰围绕金融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策略建议;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行长韩国强创新地提出“四融”金融服务体系,就如何切实解决三农经济发展,让金融真正走进农村等问题与专家进行了探讨;甘肃省保监局副局长潘波就如何运用监管文化引导监管行为,提升监管效能,促进行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中国区域金融改革与甘肃金融创新的现实依据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陆磊
中国区域金融改革的逻辑
中国区域金融改革的逻辑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逻辑,试图在可复制性、可推广层面上为全国的金融改革奠定一些现实层面、理论层面和政策层面的基础。上海自贸区的相关金融改革属于此类。第二个逻辑,区域经济发展有不同的立足点和基础,因此在寻找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的过程中,需要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引领性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温州金融改革,其发展方向是形成发达的民营经济和民间金融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当然也有相应的机遇,需要进行改革。温州金融改革积累的经验不一定适合在甘肃推广和实行,不同的区域应该有不同的改革发展模式。第三个逻辑,考虑到不同的经济业态在不同地区能够有相应发展且积累一定经验,因此,可以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比如农村金融改革、社区金融改革、产业金融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甘肃金融改革和创新可能依据的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中国区域金融改革的现状与前瞻
区域差异需要基层金融改革创新。就中国区域金融改革而言,各个区域经济的巨大结构性差异决定了必然要走金融创新的特殊路径。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金融资源的应用程度也不同,这些区域差异使得任何统一性的顶层设计都存在缺陷。因此,在区域金融改革中,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共同形成合力。
区域要素禀赋决定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和金融结构。中国区域要素禀赋存在巨大差异,如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等。产出取决于生产函数,在不同的要素禀赋下,各地区的产出也有较大差异。如何使要素达到比较完美的组合,从而形成契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产出结构?如何科学有效地动员本地的金融要素,甚至动员区外的金融要素,在当地经济增长中形成有效聚集,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区域金融改革所依据的方法论。方法论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个是问题化解型方法论,以东部沿海地区原有要素组合模式的产出效率逐步下降为代表。比如,随着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产能过剩成为困扰民营经济的最大问题,当订单逐渐减少时,前期积累的财富会去追逐资产或大宗商品,进而产生资产泡沫化问题;广东的传统出口加工贸易已经走到了瓶颈期,下一步是否还能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就成了问题,需要研究新的改革模式。第二个是试验推广型方法论,以上海自贸区和未来东西部其他自贸园区为代表。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负面清单发挥要素配置的灵活性,更主动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三个是特色创新型方法论。对于甘肃这样的省份,可能就要根据特殊的要素禀赋决定当地的能动性与创新的路径。这里面包含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发展当地的农村金融与社区金融;二是如何构建当地的特色产业链金融;三是如何根据当地的地理区位优势发展不同的金融业态。
区域金融改革前瞻。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区域金融改革将会怎么样?可以考虑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体制性红利的塑造。能否通过区域金融改革形成甘肃省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体制性红利。这既包括以体制机制建设满足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也包括使金融要素在内的全部要素得到更为均衡合理的配置。第二个方向,新战略需要。新战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民币“走出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人民币跨境流动是一个大的战略需要;二是金融市场的融合,比如最近启动的沪港通机制。第三个方向,金融与实体经济如何有效结合。其中包括两点:一是一省、一市、一县的经济结构与特色金融业态发展的关联度,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在各地不同的发展情形;二是社区、农村和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