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口上“守护神”

08.11.2017  01:18
  邱佳美是民勤县大滩镇大西村八社农民,如今已经80高龄,依然精神矍铄。他和妻子胡凤莲用大半辈子的时光抗风斗沙,亲手创造了让荒漠变绿洲、沙海变良田的奇迹。
    大西村北有个邱家滩,是绿洲中间的一片荒漠。据说这里原本是水草丰美的牧场,后来由于干旱缺水,牧草枯萎,成为绵绵沙丘。每年的春季,呼啸的西北风卷着滚滚沙尘袭来,打死禾苗,埋没庄稼,数万亩农田受灾。风沙的侵袭,也迫使原本居住在邱家滩的村民陆续搬迁。
    “那时候的风特别大,由于没有任何遮挡,沙丘前移的速度也相当快,民湖路被拦腰截断。运粮的解放牌汽车经常在邱家滩抛锚,甚至发生侧翻。村社虽然多次进行了治理,但收效甚微。”邱佳美老人回忆说。
    肆虐的风沙让身为共产党员的邱佳美坐立难安,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治住沙患,让乡亲们种田不再受风沙危害,保证民武路畅通,让大家出行方便。
    大滩镇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邱家滩荒漠治理,为邱佳美协调2500元贷款,支持他治沙造林。
    邱佳美和老伴把家里的农田全部托付给女儿女婿,与村上签订了承包合同,开始在邱家滩安营扎寨,展开了与风沙抗争的持久战。“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理解我的做法,老伴虽然嘴上不说,可心里很不痛快,女儿更是坚决反对。村上也有到林场来看笑话的人,风言风语确实不少。我没有跟他们解释,也不愿跟他们争辩,只想用治理成果去证明一切。”对于当年起步的艰难,邱佳美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一辆架子车、两把铁锨就是他们的治沙工具。为了节省时间,邱佳美和老伴早出晚归,饿了吃几嘴馍馍,渴了喝几口冷水,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往往腰酸背痛,回家倒头就睡。后来干脆在沙漠搭起了窝棚,离家不到一公里的路程,也顾不着回去。
    “压沙需要大量的麦草,自家的用完了,就只能到村民家中去要。当时的麦草很金贵,大家都用它喂牲口,很多人家都不愿给。没办法,我只好和老伴用架子车把土拉到沙漠上,用粘土设置沙障治沙。”邱佳美回忆说:“现在想来,真得挺不容易,风大的日子,头一天插的风墙、压的沙障,第二天就无影无踪了,老伴无数次地埋怨,自己心里也打过退堂鼓,但不服输的倔脾气还是让我坚持了下来。
    压沙难,栽树更不易。由于没有机器,整地、开沟、栽树都要靠人力。春天植树时间紧,两人忙不过来,邱佳美就只能精打细算,雇几个人来帮忙。县上对他治沙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及时协调农、林、牧等部门,解决苗木问题。
    树栽上了,但邱家滩没有水井,邱佳美只好向村农科队借水浇树。“风沙太大了,每次浇水的时候树槽都已经被填平,我们老两口就边浇水边清理,一年总得折腾五六次吧,超强度的劳动,把我的左手上磨起了一个大疙瘩。但是,看到自己亲手栽植的树苗慢慢发芽、变绿,心里就有了劲,再苦再累也值了!”邱佳美老人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后来,镇党委、政府又协调电力、水利部门给邱家滩架设电路,还打了一眼淡水井。我还记得当时看到白花花的井水从机井流出时,我和老伴都感动得流泪了,邱家滩终于看到希望了!
    三年过去了,邱家滩的树苗长高了,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大风在穿过林场后,风速明显减小,林子后面的农作物不再受风沙侵害。信心倍增的邱佳美不断扩大造林面积,短短几年间,他们在邱家滩压沙造林250多亩。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乡亲们也开始自发地在农田边缘的沙漠上压沙造林,防风固沙,数千亩的荒漠被彻底治理。邱佳美也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个人”,妻子胡凤莲被全国妇联、国家林业部授予“三八绿色奖章”。
    压沙造林需要大量资金,单靠贷款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探索适合农林场发展的新模式。邱佳美夫妇便在林网内种植了紫花苜蓿,发展养殖业。通过养羊、养猪、养牛,他们不仅还清了银行贷款,也使农林场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轨道。(武威市林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