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崆峒文化之美

27.06.2014  14:51

  崆峒文化源远流长、弥久欲新,其实质是什么,魅力何在。究其根本原因是它的美。

  崆峒文化以山峦湖波、危崖幽壑和树木禽鸟为凭借,有其坚实的自然根由性;以古代遗址、寺庙建筑和碑刻诗文为支持,有其深厚的人文建构性;以帝王僧圣、骚客商贾以及百姓众生造访为效应,有其广泛的观赏接受性,这些充分地证实了它自足自立的美。

  《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美是天地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的生存需求。那么,我们探讨崆峒文化之美,有其重要的学理意义和价值意义。

  自然景致:壮而秀美

  崆峒文化根系扎在天地自然之中,它以风景优美的崆峒山为载体,在黄土覆盖的西北偏北的平凉,提供人们精神栖息之地。无论是亘古至今进山祈求神灵,或者当今时代旅游观光,都是为了生命单纯。蓝天绿树流水与道佛儒“尽善”“尽美”地融在一起,美于目者天然怡乐,善于心者人世澄明。这一切是一种形而下的造化,一种形而上的意义。

  远眺崆峒山,一派山峦巍峨壮观之势,峰岭耸峙,危崖突兀,沟壑纵横,又有岩洞幽深,怪石嶙峋,叫人感叹不已。其主峰马鬃山大气磅礴,耸立云天,海拔两千多米。向东南鱼脊般伸出的雷声峰,三面临谷,岩崖陡立。西接苍松岭,斜向直插泾河,故名“龙吸水”。北面有舍身崖,险峻奇绝,称为“鹞子翻身”。东北有凤凰岭,烟岚缭绕,色彩迷离。东侧五峰并立,犹如老翁踞蹲,叫“老君峰”。然而山中处处葱茏,林深似海,古人誉为陇原“绿色屏障”。山下泾河穿山越谷,水流淙淙如弹筝,名曰“弹筝峡”。又水泻成湖,水色天光,山姿云影,相得益彰。如此美景,得天独厚,堪称绝卓。当年秦始皇到此,命李斯题词:“西来第一山”。

  崆峒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万仞丹峰拥翠环”,“人生能得几回观”。中山大学地理科内著名专家对崆峒山丹霞地貌的形成及其特征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确认崆峒山三叠系地层的丹霞地貌是我国发育最好的一处,其具有半湿润地区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以及地层由上三叠统延长群(T3YN)及下白垩系六盘山群三桥系(K1S)的紫红色粗碎屑岩构成的原理,分析了崆峒山的地理位置、地形构造和生态环境诸多方面,具备了现实中的崆峒山和神话中的昆仑山相互重合的对应联系,加之有历史与神话两种色彩的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传说故事的垄断性资源条件。

  崆峒山美好的生态有两个徽记,一为站立在招鹤堂“紫果云杉”,千年古树,阅尽岁月春秋,松身柏叶,果实金黄,形似孔雀开屏,又称为孔雀柏,山上仅此一棵,在广袤的大西北是罕见的。二为玄鹤,是崆峒文化中非常耀眼、亮丽的意象。东台绝壁,有玄鹤洞,距地面百米,洞口呈椭圆形,径口约5米,传说鹤栖息其中。中台建有招鹤堂,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陕西平庆盐法道按察副使李经政游山,见元鹤翱翔,遂出资由僧人传庵住持修建,皇城献殿铭文《汪皋鹤元鹤歌碣》中写:“上有岩洞双鹤出,健翮黝漆车轮横”。元鹤与其他鹤不同,“周身纯黝”,“翅如车轮,春夏之交,雨霁风和,则出洞翱翔,或二、或三、四,多不过七。”明赵时春久居山中,他有真切的观感,写道:“元鹤亦丹顶,栖身半云霄。游戏青冥去,欲止风箫箫。”“唳声彻四远,哀惨不能骄。”鹤有哀惨之唳声。《李瑛元鹤诗碣》诗句中也有相同写照,“元鹤高飞唳碧天,一声清澈到人间,千秋遗有仙禽在,何事而今道不传。”刻画得美妙,而那“清澈”之声尤为喜爱,庆幸崆峒有“仙禽在”,“道不传”也是极深的感慨之情。鹤是人向往的图腾,道是人企求的行为准则。“千岁色始元,天地同长生。”崆峒元鹤,是大地的宠儿,与天地同生长,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动注解。它象征高洁、吉祥、美丽,也是道所涵盖的境界。人登崆峒,希冀看到元鹤为幸,这是显性的;而隐性的是希冀深处的悟道、得道。

  由此观之,崆峒文化有如画美丽的景致,突出的地质底色,在优秀的生态环境中生生不息。明代赵浚谷称颂崆峒山,山川雄秀,甲于关塞。鲜明地概述其特色,有北国的雄壮,南江的秀丽,由此赋予崆峒文化,有雄奇而秀硕的气象,有深宏而蓬勃的活力。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