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经常校正自己

07.01.2015  11:16

  著名作家莫言谈反腐,话很实在,他说:“人实际上经常需要一种外力来观照自我,借一种外部的正确的向上的精神力量,不断地校正自己内心的东西,最终达到对自己欲望的克制。”这个“不断校正自己”非常重要。

  人生如航,操舵、把向,须得时时校正。“省行者不引其过”,路上有坎坷,途中有拥挤,行进有诱惑,世事有意外,时时校正,不受误导,不失信仰,才能保持廉洁,做好工作,达向目标。“物必先腐,而后生虫”,一些领导干部人生观扭曲、价值观偏移,贪污腐败、生活腐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三省吾身”、常思己过的意识和功夫,因而招毒染色、中箭落马。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过,“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神和精力”,这番话振聋发聩,令人深思。在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下,领导干部不扭曲、不蚀变,存敬畏、守宗旨,怀正道、走正步,就要常“校正”、常“杀毒”。

  “校”须守正节操、找准坐标。领导干部身处各种矛盾的交织点,是社会的聚焦点,也是贪腐的攻击点,只有守正节操,晓大义、懂事理、知得失,坚守做人的良心,保持内心的充盈,花繁柳茂不迷乱、雨暴风狂不屈服,坐标明亮、方向正确,才能岿然不动、守身如玉。如此,“校”而有底,能清醒、能专注,不分心走神,不心猿意马,就会扬长避短、内化升华。如此,“校”而有遵,看得清、辨得明,不为诱所惑、不为扰所迷,就会见贤思齐、吐故纳新。同时,还要牢记习总书记所说,“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魂不守舍,一见利害攸关就心旌摇动,则瞬便是跌落开关,失足便是万丈深渊。

  “校”须细致入微、形成常态。无数个“一时”,组成众多的“平时”;众多的“平时”,串成长长的“一世”。“一时”过得硬,在于“平时”不放松;“平时”不抓紧,“一时”难从容。而且,放纵“一时”,往往可能失去“一生”。所以,领导干部必须始终警醒,慎对每时每刻、慎对每人每事,不因其短暂而轻心、不因其微小而大意。比如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再如刘金国,“不留一点口子、一点缝隙”,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身居高位,却坚守清贫。可见,不越底线、不踩红线,久久为功、养成习惯,则不论大事小事、平坷顺逆,即使突如其来,也能正确把握、分清是非,始终迈正步、行大道。

  古人说:“自见谓之明,自胜谓之强。”“校正”是人生的清道夫,是前进的助推器,也是一个知己、胜己的过程。既需要胆识,也需要毅力;既需要能力,也需要境界。只要拿得起、放得下,“拿起”义无反顾、“放下”毫不犹豫,就不会被干扰所惑,也不会被名利所羁,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王晓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