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三种智慧
王占强
领导干部必须运用法治思维、领导艺术和历史眼光这三种智慧,把储存的“电能”转化成推动发展的“动能”。只有具备这三种智慧,才能从实处着眼,靠实绩说话,真正用改革发展的成果检验活动成效。
法治是领导干部依法施政的“交通”规则。法治思维,是按照法治的逻辑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是一次“远航”,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和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目标更是一场高手云集的跑车大赛。面对跨沟越坎,爬坡转弯,要跑得又好又快,不撞墙,不翻车,对每名选手来说都是一场考验。车辆行驶需要交通导航引领,推动发展更需要法治思维作为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的一项新要求。领导干部在作出决策执行政策或者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推动发展、深化改革,都要不断审视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法律法规,提高法治素养,确立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习惯,自觉守法、用法,使推动发展的各项工作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要掌握领导艺术这门“驾驶”技巧。决策是领导工作的基础,多谋才能善断。只有善于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首先要用好决策艺术,合理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经过系统的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使政策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调查研究是领导决策的基本方法,要能够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获取第一手资料。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集中群众智慧,获得广泛支持,群策群力,防止一言堂,一边倒。其次要使政策得到充分执行和实施。任何好的政策如果得不到执行那将是一纸空文。要全面考虑和综合分析政策执行的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合理确定政策的执行程序。没有合理的执行程序,政策就会走样变形,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执行成本的大量增加,工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劳民伤财,事与愿违,好心办不了好事。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我们资政育人的宝贵财富。习近平同志在谈到领导干部学习历史的问题时指出,“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近代以来的百年屈辱使我们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沧桑巨变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从前苏联政亡人息、中国历朝历代政权更迭中,我们认识到了加强党风建设、重视反腐倡廉的重大意义,从十年动乱的历史教训中我们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点”的基本路线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的威胁中我们开始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里程。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当顺应历史潮流,从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既要做稳增长、惠民生、促和谐的实事,更要做打基础、利长远、可持续的好事,创造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政绩。要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牢记党的宗旨,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力量。
(作者系白银市平川区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