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拉动甘肃省经济平稳增长

12.01.2015  11:54

   2014项目建设突飞猛进

  

        灾后重建项目

  

          ★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开工1776项,完成投资118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3.8%。岷县“5·10”雹洪灾后重建任务总体完成,301个重建项目已建成279个,累计完成投资21.3亿元。

  

        城镇基础设施

  

          ★全年预计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72.3亿元,新增城市道路367公里,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4327万平方米。截至2014年11月末,全省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18.88万套,开工率100%。

  

          能源项目建设

  

          ★2014年全省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光电并网装机容量新增200万千瓦,达到5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

  

          交通领域项目

  

          ★全省铁路投资规模和在建里程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建成二级公路700公里,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

  

          2014年12月26日一大早,甘南合作市那吾乡卡四合村村民交巴杰,与乡亲们一起来到临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合作南出口,亲眼见证临合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没想到我们这里也能通上高速公路!”那吾乡乡长才让克激动地告诉记者,以前的213国道路面窄、弯道多,冬天下雪事故也多。现在高速公路一通,全乡7700多人直接受益。平展展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农牧民生产的青稞、菜子油、牛肉等农畜产品销售方便多了……

  

          临合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是我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尽管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但依靠投资拉动仍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2014年我省紧紧围绕“3341”项目工程建设,在交通、能源、城镇基础设施、灾后重建等方面加大投入,继续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在交通领域,抢抓机遇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全省铁路投资规模和在建里程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公路方面,成县至武都、瓜州至敦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建成二级公路700公里,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

  

          能源项目建设突飞猛进。2014年全省风电并网装机容量新增297万千瓦,年末将突破1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光电并网装机容量新增200万千瓦,达到5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陇东能源基地开发规划》以及新庄煤矿、马福川煤矿项目获批,刘园子等煤矿建成,陇东地区油气田产能建设、庆阳区块煤层气开发等列入国家今明两年开工的重大建设项目。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2014年预计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72.3亿元,新增城市道路367公里,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4327万平方米。截至2014年11月末,全省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18.88万套,开工率100%,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完成。

  

          灾后重建项目加快推进。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果,重建项目开工1776项,完成投资118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3.8%。岷县“5·10”雹洪灾后重建任务总体完成,301个重建项目已建成279个,累计完成投资21.3亿元。

  

          过去,在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始终是主力,“十二五”前3年年均贡献率达73.7%。这几年投资增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作用正在减弱。

  

          尽管如此,刚刚闭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以基础设施为主的项目建设仍是促进发展的主引擎,是化解落后产能的重要渠道,也是增强经济韧性、拓展回旋余地的重要途径。应牢固树立基础优先的战略取向,大力实施“3341”项目建设工程,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一方面,项目要抓实。各地各部门应紧紧抓住和用好国家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机遇,围绕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三大基础,做好航空、铁路、公路、水利等领域重大项目谋划、研究、申报的前期工作,争取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国家盘子。

  

          另一方面,瓶颈要突破。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式。我省有关方面应深入研究、创新举措,增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造血功能,有效化解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题。

  

          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虽然宏观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但长期趋稳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只要我们积极适应新常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着力转化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就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