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3341”项目工程---着力推动兰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28.11.2016  15:08

  在此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四千七百”工程。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以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重点,打造四大千亿级产业。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抓手,积极推动兰州石化技改搬迁,加快兰州新区石化产业园区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推动石油化工这一传统支柱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以水性科技产业园区为龙头,加快发展水性、光电、高分子新材料,打造全国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打造全国高端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三维数字”信息产业为基础,加快建设兰州大数据产业园、电子商务孵化园,大力培育大数据技术研发应用骨干企业,打造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围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发展一批特色产品,强化政策支持,推动要素集聚,加快做大做强有色冶金、建材、烟草、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品及轻工七个百亿级特色产业。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年来,我市把“3341”项目工程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建设,真抓实干推动工作落实,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数据显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76%,2015年达到1803.75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6841.7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03倍,占到全省的21.38%。特别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项目带动引领作用,每年筛选100个以上投资额度大、体现转型发展方向、带动力强的市列重大项目进行重点攻坚,实施和建成了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今后五年,项目建设如何推进?许多党代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对信息化和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度重视,这次党代会报告多次提到运用三维数字和云服务管理平台,特别是把三维数字产业列为‘四个千亿级产业’之一,充分体现了兰州对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坚定决心。”陈冬梅代表激动地说。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五年,我市将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注重发挥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按照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发展需要谋划、凝炼项目,积极与省上“十三五”规划进行对接,筛选、凝炼全市“十三五”规划项目426项,总投资9540亿元,并着重从多个方面聚焦谋划项目。

  首先要聚焦创新驱动谋划项目。这一方面,我市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谋划、凝炼一批科技创新、创新创业、产业孵化等重大项目,加快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其次是要聚焦产业升级谋划项目。这一方面,将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兰州行动纲要,加快建设石化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等产业基地,打造中西亚专用装备出口基地、国家西北地区高端装备先行试验区,改造提升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建材、烟草、食品及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同时还将着力促进新材料、电子信息(大数据)、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到2020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这些方面,与中提到的“四千七百”工程的布局不谋而合。

  聚焦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改善谋划项目,也是我市下一步谋划项目的重要着力点。“139”城市规划路网建设,雁青黄河大桥、古浪大桥、港务区黄河大桥建设以及智慧城市建设,都将是未来五年全市项目发展的重点。而为了建设低碳城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我市还将谋划、凝炼一批项目,推动山水城市、宜居城市、活力城市建设。例如,为了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我市2017年起将全面使用国V标准油品,完成主城区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提标改造,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逐步减少居民“小火炉”,加大煤炭市场管控和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在近郊四区推广节能环保炉具以及洁净型煤,逐步取缔污染严重的“小火炉”。在城区及周边施工工地全面实行标准化、规范化扬尘防治。通过协同治理,到2020年,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国家要求的80%以上。

  “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也将聚焦“一带一路”来谋划项目,加快国际港务区建设,拓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能源、国际劳务与工程合作,推动兰州向西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据悉,下一步,我市将支持兰石集团、兰州电机、佛慈制药、奇正藏药等骨干企业扩大出口,支持新能源风电成套设备、有色冶金新材料、重离子及航天技术应用、电机电缆、数控机床、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品、轻工业食品、民族生活日用品、高原夏菜及优质瓜果等特色名优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加大中亚、西亚地区资源进口,扩大欧洲国家机械产品、中高端生活日用品等特色商品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