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上的绿色革命一一聚焦国有林场改革的“庆阳样板”

10.11.2015  13:41
    今年以来,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国有林场陆续拉开改革大幕。这是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我国林业改革打响的第二大战役。在2011年被国家确定为西部地区国有林场改革唯一试点的甘肃庆阳市,近几年因改革带来的“绿色”变化已是翻天覆地一一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林场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林业职工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这一系列变化,使得庆阳成为甘肃省国有林场改革战役的“开路尖兵”,也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树立了"庆阳样板"。
  不改革?职工没活路,林场没出路
  庆阳市子午岭林区是黄土高原中部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天然次生林区和绿色屏障,是甘肃东部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森林资源培育基地,庆阳27个市属国有林场有26个栖身在这片苍翠之中。全市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783. 28万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9.26%。
  尽管庆阳市国有林场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任,在建设和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供给体制不顺,致使经费投入不足,职工工资难以保障,特别是“天保停采”以来,“独木”经济难以为继,林场发展更是举步维艰,派生出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80岁的董振统老人,20世纪50年代从河南支边到庆阳,已在大凤川林场工作生活56年。老人经历了林场的苦难岁月,也见证了林场的成长发展。
  "以前日子苦着哩,一起来支边的2000多人,因为受不了苦只留下了400来人。留下来的也是一直苦着撑过来的。1996年我退休,每月才拿200元退休金。"董振统老人对记者说。
  职工的基本工资没有保障,林场只好把集体土地的经营权分给职工耕种以抵工资。
  49岁的靳兰锡是连家眨林场的职工,90年代他分得8亩“工资田”。“那时候全部种上了葵花,年景好的时候每亩能收40公斤白瓜子,一年的纯收入也就1500元。1994年还遭了灾,那年颗粒无收。”靳兰锡说,加上每月200元的工资,勉强糊口都难。
  对于国有林场的过去,庆阳市林业局局长樊德民坦言,部分县属林场没有按公益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经费供给困难,发展举步维艰。庆阳市共有国有林场47个,“到2000年,林区职工的月工资也只是徘徊在200元左右,收入都不如农民,这么多林场职主的生活成了最大的问题”。
  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问题,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然而,截至2010年,庆阳市国有林场尚有危房面积8. 31万平方米,38个林场饮水不安全,113个林业站点饮水困难,133个站点不通路,79个站点不通电,143个站点不通电晤。
  债务负担沉重是摆在庆阳市国有林场面前的首要难题。由于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部分县属林场没有按公益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经费供给困难,全市国有林场各类债务高达5. 2亿元,严重制约了林场发展。由于天保工程一期中央财政社会保险补助标准较低,林场普遍存在少缴社会保险的问题,职工社会保险政策落实不到位;同时,林区职工医院未纳入当地政府卫生管理体系,公共卫生经费没有保障,不仅医疗水平、医疗条件受限制,职工就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稳定是林场建设发展的基础,可林场职工子女就业和一次性安置人员再就业问题,导致林场社会问题突出,严重束缚了国有林场前进的脚步。
  “我们国有林场的职工贡献了青春、贡献了终身、贡献了子孙,‘林二代’‘林三代’仍旧守在生态建设第一线。改变林区面貌,为国有林场建设发展的功臣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居住条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樊德民说。
  先行改!生态得保护,民生得改善
  2011年,庆阳市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西部地区国有林场改革唯一试点市,全市47个国有林场搭上了改革试点的“首班车”。
  庆阳市国有林场总面积783.2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696. 11万亩,森林蓄积量1421.1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3.78%,职工4351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家业”,如何摆脱发展桎梏成为庆阳务林人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摸底和评估工作之后,庆阳市林业局的改革思路逐渐清晰。首先要对国有林场进行准确定位,凡是生态区位重要、公益林面积大的,就必须纳入公益型林场,主要任务就是管护。其次,理顺国有林场的体制,属于事业单位,纳入国家预算,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再次,改革国有林场的经营机制,实行全员合同制,并实行绩效工资制和目标管理考核制,对管理人员实行竞聘上岗,从而使国有林场走向良性发展的路子。
  2011年,庆阳围绕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和民生改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子午岭林区保护和发展的意见》《子午岭林区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和《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补助资金使用方案》等多个指导文件,为改革提供支持。
  在制订本地区《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剥离移交国有林场办社会职能,要求由国有林场承担的学校、医院、社区管理等社会管理职能整体移交当地政府,国有林场不再承担社会职能。
  2011年至2014年,在中央补助改革资金9224万元的基础上,甘肃省、庆阳市安排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经费140万元。庆阳市财政将林场上缴的3500万元收入全部返还用于扶持苗木培育,安排“五险一金”7086.46万元,社区工作经费18万元。2014年,各级共投入国有林场财政资金4. 6亿元。
  庆阳市林业局局长樊德民介绍说,在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过程中,庆阳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改革方向,以“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工程造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和苗林结合培育,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林木质量。2011年至2014年,全市国有林场共完成各类工程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苗林培育31. 17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2.49个百分点,国有林场生态主力军作用日益突出,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为充分激发和调动干部职工保护培育生态资源的积极性,庆阳市着力创新国有林场管理机制,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全面推行绩效考核。经营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解决了“吃大锅饭”问题。职工生活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在职人员年均工资比改革前提高了7502元,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3597元,离退休人员年人均离退休费提高了5223元。
  “现在的日子好了,退休金每月能拿到3800多元,五险一金也都全了,看病也不愁,林场危旧房改造,我也住上了楼房,有生之年有了保障,我非常满足。”董振统老人说起现在的生活,喜笑颜开。
  “目前,我们基本完成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任务。”樊德民说,经过几年深入改革,庆阳市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初步理顺,经营机制全面创新,分离林场社会职能基本完成,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化解,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干部职工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
  看创新,苗桥结合培育,荒山绿色崛起
  子午岭在庆阳境内林地面积达760多万亩,是庆阳人心中的“绿色天然屏障”。
  然而,在这块“绿色天然屏障”以外,多年来,庆阳市整体生态功能脆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严重。从庆阳市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来看,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000万亩,占了国土总面积的50.9%,但森林覆盖率仅为25. 26%。
  但是,由于以往的生态建设周期长、增长方式粗放、经济转化率低,加上生态建设和当前的经济收益不成正比,要提高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就成了“难上加难”的一件事。
  如何寻找出一条既能扩大绿化面积又能增加经济收入的生态建设路子呢?
  庆阳市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当地730万亩宜林荒山。“全市农民户均拥有宜林荒山和无立木林地近17亩,加上近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大量撂荒地和弃耕地,都是闲置资源。”樊德民介绍说:“这些土地大部分都适宜树木生长,为进行苗林结合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
  为此,从2013年秋季开始,庆阳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利用宜林荒山发展林木种苗产业100万亩。他们准备用7年时间到2020年实现荒山造林700万亩。
  700万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子午岭,提升森林覆盖率近10%。
  为了提高农民种植苗林的积极性,庆阳市出台的具体标准称,在宜林荒山一亩地栽植440棵树, 7年后逐步采伐,采伐时按公益生态标准每亩留110棵树。这样,农民可以通过采挖大树补栽小树的方式,保持循环发展。
  采挖的苗木有经济收益剩下的可以绿化荒山,这种苗林结合培育的模式很快在当地有了新的名称——苗林产业。据专家测算,全市700多万亩苗木,预计2020年后收入可达690亿元左右,全市农民人均可增收3万元以上。
  既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农户发展苗林结合培育,相当于拥有了“绿色银行”。
  林子绿起来,林场富起来,笑容多起来,是庆阳国有林场改革成果的真实写照。通过发展林木种苗产业、森林旅游产业,庆阳国有林场改革成果被进一步巩固,国有林区转型增效的标杆效应进一步释放。樊德民认为,庆阳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虽然积累了经验,但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由于国有林场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多,解决的难度大,一些任务落实进展不平衡;近年来,国家虽将国有林区水、电、路、房、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专项规划逐年安排实施,但仍存在计划安排少、进度缓慢的问题;目前,护林防火预警监测手段落后,灭火器械陈旧,且数量很少;苗木培育成本高,市场波动影响大,林场创收渠道和空间十分有限。
  樊德民表示,庆阳需要进一步开放思路、积极探索,夯实林场根基,延伸优势产业,全力推进改革。(庆阳市林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