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不起”只能且活且珍惜

28.03.2015  03:10

    3月25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绿皮书中提到,北京市区居民中等殡葬消费的公墓消费占整个殡葬消费的87.5%,公墓消费较高,目前,北京地区的殡葬消费平均达到约42837元,而市区居民达80000元。报告指出,公墓消费成了压在居民心口的不能承受之重,急需有相应的举措来缓解。

    在清明节前发布这样的报告,说应景也行,说给人添堵可能更准确一些。

    当然,这也不算什么新闻了。近些年来,每逢清明将至,总有一个常用词会高频率出现,那就是“死不起”。一段时间以来,殡葬业一直“荣登”“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榜单,社会各界反“殡葬暴利”的呼声高涨,直呼“死不起”的声音不仅仅属于个别人群。这些年来,媒体对殡葬业乱象没少报道,舆论更是不断鞭挞声讨,民政部门也多次发文规范,却结果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究其原因,一是垄断经营。政企不分的体制,使殡葬业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状态,是民政部门的产业,是他们赚钱的载体。数百万、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有一家或两三家殡仪馆,那是绝对的卖方市场,也就让他们有了惟我独尊的本钱,你有本事你别来。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传统文化以“”为核心,很多人害怕背负上“不孝”的骂名,看看扭曲的垄断价格,想想死去的亲人,只能徒生哀叹。举个极端的例子,几年前,打工仔王某的母亲猝死福建南安一出租房内,因无钱葬母,王某含泪将遗体装在麻袋里,沉尸“水葬”。随即,28岁的王某因涉嫌侮辱尸体罪被刑拘。

    小马飞刀以为,种种乱象背后,凸显政府的监管漏洞和基本公共服务缺位。“死不起”,离公益远,离民心更远,到了该下决心治理的时候了。其实,治理殡葬服务乱象,并不复杂,关键是监管部门不能装死,更不能分赃。要对殡葬业大动手术,将其真正当成公益事业来办,作为主管殡葬业的公权力部门,应彻底从经济利益的转盘中脱身,否则,殡葬业乱麻可能永远无解。

    人生自古谁无死?没有不死之人!人生自古谁愿死?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人生自古谁多死?没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虽然我们常说,人生而平等,但那永远是理想或奋斗目标。只有一个例外,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所有的人生旅途都指向一个悲情的终点——死亡。也只有死亡,才是真正平等的。可是如果“死不起”,那我们只能且活且珍惜。 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