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制服诱惑”监管须练就火眼金睛
8月26日中午,广元火车站派出所民警在广元火车站开展便衣防控时。一名站台旁的孤身青年男子引起了民警的注意。而在随后的询问和侦查中,确定该男子正是5月17日和7月4日在列车上穿制服冒充铁路职工骗走旅客手机的“工作人员”。(9月4日人民网)
制服是特定行业为工作者量身打造的一种服饰,是职业身份的一种代表。人身着制服即代表了所在单位的职责与形象,容易给人感官印象上的认同与认可,进而获得信任。旅客之所以轻信身着铁路制服的“工作人员”,原因也无外乎于此。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桩普通的诈骗案,但却不能小觑当中存在的制服随意买卖,监管存在空白的大问题。或许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公平交易,对一套服装的买卖实行监管有些小题大做。但是这一切也应当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进行,当它可能成为犯罪工具,并已经不止一次地对现实社会造成损害时,就有必要施以监管,加强控制,否则难保不出什么大问题。就像最近发生在哈尔滨的重犯越狱事件一样,不也正是靠着这种“制服诱惑”的伪装,才得以侥幸逃脱吗?
如今无论是在互联网站上,还是在一些实体商店,甚至地摊上,各种制服、工具、证件被公开随意叫卖,不仅仅是铁路制服,就连公安、武警服饰及装备也都可以买到。这些制服就像是“人皮面具”一样,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它就会成为披在狼身上的羊皮。伤害的不仅是无辜的党政机关、企业形象,还有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治安。
面对“制服诱惑”公众可能有眼拙的时候,但是监管绝不能就范。无论是负责社会治安的公安,还是监督商品买卖的工商,再有网络电商平台的运营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制服买卖加以监管和控制。另外相关部门及生产企业也应加强对内部职工的教育,莫让制服随意流入市场。只有实现制服监管上的多元共治,一同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来,由制服带给公众的伤害才能越来越少。
文/刁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