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文明出游,光骂“素质低”无济于事

08.10.2014  12:44

  原标题:旅游不文明,不能光呼吁(民生观)

    面对不文明出游,光骂几句“素质低”恐怕无济于事

  深圳锦绣中华景区,5万个陶瓷小人大多被游客“顺手牵羊”;武汉中山公园,保洁清理垃圾的速度赶不上游客扔的速度;合肥植物园,有游客直接带着孩子在水池里洗脚。

  每次放长假,总有一些不文明现象见诸媒体,随即便是一阵“提升素质”的道德呼吁。呼吁声未歇,新长假又来,爬塑像、乱刻画再次上演,新一轮呼吁锣鼓重开……

  游客素质不高,呼吁提高素质,这肯定没错,但是,管不管用呢?

  还是应该先找找病根儿,对症下药。

  有人认为,从旅游性质看,旅游往往是一锤子买卖。游客大多不是本地人,八辈子不来一次,用博弈论的话语,这叫“一次性博弈”,对景区没什么归属感,内心的小恶魔很容易挣脱道德的束缚,只顾自己痛快。

  有人归因,从法律监管看,新旅游法虽然规定,游客应当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但只是停留在原则上,没有具体的处罚细则,执法主体也不明确,所以操作难度大。管理含糊,游客越界的成本就低。

  有人分析,从景区管理看,公共假日景区内游客扎堆,对管理资源的占用大,也是客观原因。需要管理的方面一排序,保障游客人身安全、防止踩踏、避免出事,这些都有点儿忙不过来,哪有精力来管乱扔垃圾的、乱刻字的?

  细究下来,不文明出游,并不是单一性疾病,开一种药吃吃就好。必须综合治理,来点儿“鸡尾酒疗法”,多管齐下。其中,尤其需要从具体处抓起。

  比如,有些地方设计激励办法。把垃圾带出景区,给你一瓶矿泉水。有些地方成立“文明旅游银行”,游客全程文明,就能获得积分和免费旅游名额等优惠,甚至可成为“文明旅游形象大使”。微刺激,有时候有大作用。比如,有些地方发现,不文明行为受“破窗效应”影响,窗子破了,容易招第二块石头。那就早下功夫,提前准备,把第一块石头挡住。动员大量志愿者,一有苗头就劝阻,别等积重难返,水池子成了集体洗脚盆再管。当然,最应该做的是,根据旅游法的精神,制定处罚细则,明确执法主体,把监管从纸面上落实到实际中。

  笔者没有贬低文明教育和宣讲的意思,该呼吁,也得呼吁,道德是人心内部的约束,应该内外一把抓,打打组合拳。关键,还在真想下功夫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