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密探”遏制腐败,奇招还是昏招?

24.07.2014  16:54

   原标题: 靠“密探”遏制腐败,奇招还是昏招?

  记者近日获悉,北京多个区县结合自身的特点各出“奇招”“狠招”遏制腐败,比如密云县建立干部监督员队伍,加强对干部8小时以外的监督。(7月23日《京华时报》)

  密云县建立的这支百人干部监督员队伍,很有些“反腐盯人战术”的意味。确实,在官员背后安插一个“密探”,定时向组织部门秘报,这自然会对官员形成威慑,从而迫其收敛。然而,这支“密探”队伍,能否发挥奇效,恐怕并不能令人乐观。

  众所周知,“密探”要屡建奇功,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没有利益关联;二有足够积极性。换言之,就是要有“狗崽”一般的激情。反观这100人的群体,其中不少人与官员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社区负责人、大学生村官,他们自己的未来命运,本就可能掌握在被监督官员之手,“”监督“”,难度可想而知。而一旦保密工作不到位,还可能有被打击报复的危险。

  而且,监督他人,既需要付出精力,也要看主观上的努力程度。虽说人人都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但这并不是必须要尽到的责任。何况,八小时之外本就属于自己个人的时间。想让密探睁大眼睛去监督他人,你就得先给他们尽职尽责、激情满怀地投身其中的理由。再说,“密探”之中本身就有不少“官员”,自己也在被监督之列。指望他们去监督别人,真有些自己监督自己的意味。别说无法保证他们能铁面无私地行使监督、揭发权利,甚至,如果同属“蝇虎”,那么,利益结盟而沆瀣一气恐怕就是必然。如果定期汇报不过是“哼哼哈哈”一气的天下太平,还有啥意义?

  最关键一点,就是对权力腐败的监管应是链条式的,每一环都不能松懈。盯人战术不过是外部监督之一环,力量再大,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辅助手段。要让“老虎苍蝇”现形成为大概率事件,不是靠某一群体去单打独斗,而是要靠无处不在的社会监督。如果能激活全社会的监督力量,让大家都能充满激情地参与其中,这样的办法才是奇招、狠招。

  必须清楚,遏制腐败,除了“打虎扑蝇”,更要“防人变鬼”。“密探”式的“反腐盯人战术”本质上还是强调外部监督作用,其事后性和迟滞性注定其不是遏制腐败的根本办法。釜底抽薪之举,只有依靠越织越密的制度笼子,越收越紧的纪律约束,倒逼官员对权力和自我有一个清醒认知,并逐步把制度敬畏、规则意识融入到自我精神世界中。构建一个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当然艰辛,但必须把握方向,不能总在权力外围昏昏然地瞎兜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