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也要 “文艺范”一把
非遗的魅力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文化,有人认为是传承,更有人认为是传统的价值不能消失。其实,三者缺一不可。如果让甘肃的非遗发声会用什么方式呢?一台让非遗从静态美走向动态美的剧目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该剧目将汇聚我省20个具有显著地域代表性和民族代表性的项目来展示我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项目在舞台上“复活”
此次让非遗“文艺范”的是甘肃省民族歌舞团的专业演员们,团长郎永春告诉记者,这次作品名字为《根与魂》,是从甘肃省所有非遗项目中精心挑选了20个,这些项目不仅具有显著地域代表性还有民族代表性。有花儿、凉州贤孝、永昌节子舞、庆阳唢呐、甘南藏区的面具舞等。除此之外还准备了我省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的民歌、保安族的腰刀制作工艺;来自草原的蒙古族马头琴与呼麦、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以及闻名世界的敦煌舞等非遗项目。多彩纷呈的艺术手法,把古老的非遗文化最大程度还原在甘肃大剧院的舞台上,4月23日将正式在甘肃大剧院演出。
据了解,目前,甘肃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花儿和环县道情皮影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8项、省级333项,市级1543项,县级3657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1名,省级传承人450名,市级传承人1681名,县级传承人2979名。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甘肃的非遗文化的确十分丰富。
非遗要发展需要根与魂
甘肃省民族歌舞团团长郎永春把这次精品剧目演出总结了三个特点,一是让耳熟能详的项目更加深入人心,比如花儿、庆阳唢呐、庆阳徒手秧歌。尤其是庆阳徒手秧歌抛开舞蹈中道具对人的束缚,充分发挥灵巧而又善于表达情感的双臂双手的作用,把人们内心世界奔放的热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舞台表现形式也非常精彩,普及起来非常得心。二是让陌生的项目走上舞台,比如甘肃武威城乡的凉州贤孝,在与武威毗邻的古浪、永昌等地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主要以老艺人们师徒相传、口传心授进行创作和传承,但知名度却非常有限。而永昌节子舞又名霸王鞭,人们为了表达对楚霸王的崇敬,根据他对阵时骑马、挥剑、扬鞭的姿态,编成了独特的民间舞。同属于甘肃省非遗文化的巴郎鼓舞以巴东鼓为道具,是一个古老而鲜为人知的舞种。它融说、唱、舞为一体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娱乐性。三是挽救濒临音绝的项目,比如裕固族民歌。近年来因为作为民歌承载体的裕固族歌手越来越少,大多数民歌已随歌手的去世而消失,急需抢救和保护。让这些项目得以重生,搭载文艺方式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兰州晚报记者高宏梅 实习生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