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渭小曲戏”赴京展演
人民网兰州11月30日电(杜昱欣、王文嘉)11月27日,甘肃省定西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渭小曲戏”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上演。
据悉,此次演出的剧目为《大赐福》、《李彦贵卖水》及《老娘泪》,其中,《大赐福》原为秦腔剧目,又名《麒麟送子》,讲述朝代,铁拐李被贬凡间,托生为郭得平,家中贫寒,妻李氏临娩,家无灯油,郭德平至岳父家偷油,被油工发觉后又羞又惧,遁往终南山,其妻产子名郭子仪,后中状元,回乡祭祖时铁拐李化形回家,并题诗照壁,李氏发觉,哭祭于祖先堂,天官、寿星和刘海共同下凡为其家赐福撒金钱的故事。
据了解,通渭小曲戏用甘肃民间原生态的小曲演唱形式,演绎了当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通渭小曲戏是流行于甘肃省通渭县境内的一种民间传统小戏,遍布通渭县全境,是明、清之际,在陕、甘、宁、青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和变异的产物,它揉和了陕西眉户、陇东道情、碗碗腔,北路乱弹和山歌的各种韵味、赋予了响亮、幽雅、节奏严谨、委婉动听的独特风格。因其短小通俗,在民间俗称“小曲”或“小唱”,演唱时氛围热烈欢快,声调委婉动听,情绪真挚感人。通渭小曲戏常以“地摊”和“农家庭院”的方式活动在民间,深受老百姓喜爱,群众基础雄厚。
据记者了解,通渭小曲戏的曲调到底有多少,很难统计。根据目前搜集、整理的情况,已经整理成形的有90个,娓娓动听。脚本故事情节浅显(多表现劳动人民生活)、表演风格缠绵悱恻、百听不厌、百看不烦、感染力很强。
据介绍,此次演出旨在宣传和弘扬定西传统文化,同时推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促进甘肃华夏文明保护传承示范区建设。演出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共定西市委宣传部和定西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主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涿州校区、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渭县文化馆和通渭县为民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领导和师生、定西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领导、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观看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