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静宁县财政支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综述

29.05.2014  15:19

  原标题:小试点带来大变化小财政撬动大发展

  ——静宁县财政支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掠影

  静宁县美丽乡村试点项目绿化工程

  静宁县美丽乡村试点项目杨桥村排水渠治理、门口小花园建设

  静宁县美丽乡村试点项目配套边沟施工

  记者 刘 峰 张建强 陈 吉

  静宁县是甘肃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也是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近年来,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静宁县继续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先河。2012年底,静宁县被确定为全省首批12个开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县份,2013年3月初,在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的同时该县同步开展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同年,该县又被列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乘着改革的强劲春风,小财政一路披荆斩棘,在试点改革的道路上生动实践着,并使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初显成效。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技术员经常到我们养殖户家中询问情况,帮我们解决问题,还给我们讲解动物疫病防治知识,可帮了我们大忙了。”“过去搞种植,全凭经验,遇到问题只能干着急,就算有县乡技术人员,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有了村农技员,解决问题方便多了。”这是静宁县推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带来的新变化。

  一组数据显示,自2013年3月初,静宁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启动至今,全县共举办各层次农技员培训165场(次),培训村农技员和农民36000人次。试点村新植果园5200亩,建成果园标准化管理示范园72个18000亩,果沼畜示范点8个,推广旱作农业60000亩,建成养殖小区12个,发展养殖大户120户。2013年底,试点村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600多元,试点工作成效初步显现,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肯定和好评。

  2013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市总体要求,静宁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省财政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果品、畜牧、旱作农业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承接能力、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应用能力、农业服务体系对农服务能力和建设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为目标,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业信息发布应用及运行机制,改善服务条件,形成推广应用各种技术、落实各项政策、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效机制。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选择了产业发展较好、基础条件便利的城川、威戎等7乡镇30村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已初步建立基础设施齐全、人员经费到位、运行机制灵活、服务便捷高效的新型村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确保30个试点村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选择甘沟、古城等24乡镇74村开展第二批试点,探索建成覆盖全县各乡镇的新型村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形成技术应用先进、产业优势突出、示范引领明显的南部雷大、双岘、余湾、深沟、李店、仁大、治平、贾河、新店9乡镇30村优质苹果出口创汇,中部甘沟、古城、城川、威戎、城关5乡镇18村绿色苹果标准化生产,北部细巷、司桥、曹务、八里、灵芝、原安、三合、界石铺、红寺、四河10乡镇26村生态循环农业“三大示范片区”。

  据悉,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省财政厅和市上领导先后多次亲临静宁县,现场指导,把脉会诊,帮助该县确立思路目标,完善方案措施,为全县试点工作指明了方向。县委、县政府把试点工作作为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制定了工作规划、运行机制、年度计划和推进措施,明确职责,细化任务,确保了试点工作快速、高效开展。建立了部门、乡镇协调联动机制,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协同推进试点工作。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大力营造舆论氛围,制作了固定宣传栏,多层次、多形式加大试点宣传力度,报道推广先进典型,提高了干部群众的知晓率,营造了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该县在试点工作中探索推行了“14534”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四条原则、推行五种运行模式、完善三项工作机制、破解四大难题”),明确了试点工作的方向目标和推进措施,使试点工作呈现出“基础好、起步早、进展快”三个显著特点。

  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同频共振

  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是以健全村级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以农村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综合考虑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支撑平台,以管促建,管建结合,为逐步建成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对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特别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省上要求,2013年静宁县在确定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的104个村还开展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保障机制建设试点,在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全县牢固明确了县级政府主体责任,按照科学性、协调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要求,制定形成了《静宁县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稳步推进、突出重点、民主管理、量力而行的原则,采用项目管理形式,以村服务站、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行和村内“三乱”治理为重点,保证村内基础设施、环境治理、文体设施、社会管理、集体经济等公共服务设施及项目的运行维护。

  “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初见成效

  “以前的村道狭窄,随处可见猪牛羊粪便,遇到雨天,村道更是泥泞不堪、无法出行,大部分群众在院落门口随意搭建;随着美丽乡村项目的开展,数月后,一座座整齐的房屋,一条条宽阔的大道,干净整洁的环境,坚实美观的排水渠,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广场,村里各条主干道两旁还装上了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为群众照明引路;村卫生院、便民超市、公厕、幼儿园就在身边,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们的各类需求……”这会是静宁县启动“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的一个缩影。

  自2013年静宁县被列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以来,全县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实施”,与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强化管理保质量,整合资金促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在城川乡红旗村、靳寺村、高湾村、咀头村和威戎镇杨桥村正在建设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村容村貌及环境整治、村民文化教育设施等。

  在扎实推进“美丽乡村”试点工作的进程中,静宁县坚持以“美丽乡村·金果家园”为主题,以“科学规划布局美、生态宜居村庄美、产业富民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为目标,以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和群众幸福感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为重点,推出静宁“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名片。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工程。以支持发展有机苹果产业为核心,建设苹果产业科技研发中心,推广高科技苹果种植技术,提高产业科技化水平;推行自动采收、环境监测、水肥监控与施用等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产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在苹果种植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果汁加工、苹果脆片等食品加工业,壮大发展果品包装业。因地制宜,打造示范工程。将五个村庄通过一条线路组织起来,形成以点带面的空间布局模式,达到“一环、五村、十景点”的功能结构,一环:即一条串联五个村庄的游览线路;五村:即美丽乡村试点项目五个实施村;十景点:即每个村庄内分别重点打造两个景观节点,作为美化村庄环境的主要方式,建设文化展示长廊。规范引领,打造重点工程。依托静宁县葫芦河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面向有机苹果、蔬菜、中药材种植业发展需求,大力推动养殖业发展;以特色种植、养殖业为核心,构建农业循环产业链,全面推进农业生态化升级;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带动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据了解,省上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后,静宁县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部署,做了一些前期工作。一是全面落实工作任务。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工作任务,靠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试点工作。二是广泛深入开展调研。按照整体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改造、特色保护等四种类型进行分类,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三是及早制定实施方案。按照科学性、协调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要求,及早着手,制定了《静宁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村庄规划》和项目实施计划等。与此同时,全县还重点在“科学制定规划、培育壮大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生态建设、强化工作措施”等五大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为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小试点带来大变化,小财政撬动大发展。静宁县通过不断提升财政工作能力、更好地履行财政职责,达到了持续改善民生的目的,为静宁大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今后在省财政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静宁县定会在改革试点工作的进程中续写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