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织女”探索手工草帘产业化 稻草变成“金疙瘩”

29.07.2021  17:14

  中新网兰州7月29日电 (记者 刘玉桃)“这30多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和一帮好闺蜜,一起把烧火的稻草变成挣钱的金疙瘩,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三滩镇中二村妇联主席、靖远兴隆草编有限责任公司厂长王爱说。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祖祖辈辈靠农耕为生,自幼家境贫寒,父母仅靠几亩薄田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一年忙到头也赚不了多少钱。”王爱玲说。

  1989年,为减轻家中的经济压力,王爱玲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兄妹,高中毕业后就主动提出辍学,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干农活。“那时候我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改变家里贫困的面貌,让父母从此扬眉吐气。”王爱玲说。

图为王爱玲和工人修机器。(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1999年,一次到亲戚家们串门时,王爱玲发现很多亲戚为了贴补家用,都在用打完稻穗的稻草编织草帘,编好的草帘会有专人收购,利润还算可观,但问题是手工编草帘费时费力,从早忙到晚也编不了几个。“那时候想,如果把手工编织改为机器加工,效率和利润会成倍增加,”王爱玲说。

  为此,她专程跑到外地考察了各种型号的草帘加工机,最后选定了一款性价比高的机型。回到家,为了凑到买机器的钱,王爱玲开始东家借、西家凑,东拼西凑终于把几台草帘加工机买回家了,并成立了靖远兴隆草编有限责任公司。

  “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后面的事相对简单了。”王爱玲先聘请同村的村民为员工,然后请专家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包教包会,不到一周时间大家熟练掌握了草帘加工机的操作技术,然后派人到各村大量收购稻草,加工制作成品出售,主要用于温室大棚保温遮光。

图为王爱玲(右二)和工人编织草帘。(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由于销量不错,王爱玲第一年就还清了欠下的所有债务,之后的每年利润都在逐年增长,公司规模也逐步扩大,走向了正规化。

  十几年来,为了让员工切切实实得实惠,安安心心搞生产,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王爱玲从没拖欠过员工的工资,工资采取一日一结,公司共有36名老员工。

  近几年,随着成本更低、寿命更长、制造更容易的棉被帘异军突起,慢慢占领了部分市场,开始取代稻草编织帘,公司的经营迎来很大危机。

  为了让公司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下去,不让几十名员工失业,王爱玲想方设法地拓宽经营渠道,大量回收秸秆,经过简单加工,用于车辆瓜果拉运时衬垫,新的市场就此形成,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借着2020年申请下来的6万元复工复产项目资金,王爱玲扩增了三条草帘编织生产线,年新增纯利润近8万元,吸纳劳动力10余人。

图为王爱玲(右一)给稻草洒水降温。(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谈起创业这些年最大的收获,今年52岁的王爱玲说:“不是金钱,是友谊。跟随我的30多个工人,她们从30多岁追随我,不离不弃,一路相互扶持、帮助,到现在变成一家人。现在一天不见面就很想她们。

  “吃水不忘挖井人”,王爱玲致富后一直关心支持家乡的发展。2019年,她为三滩教育管理中心捐款3万;2020年,为中二村开挖渠线捐款15000元。此外,她每年为中二村春节运动会捐款5000元,创业以来,累计向社会各界捐款10余万元。

  多年来,王爱玲先后获得甘肃省妇联“全省陇原脱贫攻坚巾帼带头人”、白银市“巾帼致富带头人”、白银市“优秀创业者”、靖远县“科技女能人”等荣誉称号。

  王爱玲说,在创业路上免不了失败和挫折,有些人选择从头再来,有些人选择一蹶不振,翻看所有的成功案例,最终获得成功的人都是那些选择直面失败和挫折,越挫越勇的人。

  下一步,王爱玲计划继续扩大规模,吸引年轻人加入,将企业规模做大做强,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