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地:依山傍水 曲径通幽

18.06.2019  01:41

  中新社甘肃夏河6月16日电 题:探访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地:依山傍水 曲径通幽

  中新社记者 丁思

  

  图为夏河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化石,该化石长约12厘米,有两颗完整的牙齿,第一臼齿和第二臼齿,牙齿较大而且原始,代表了一个13岁至18岁的青少年个体。中新社记者 丁思 摄

  作为青藏高原上海拔3280米的天然溶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加乡的白石崖溶洞因其险峻又神秘的地理位置,成为海内外旅游爱好者追逐的探险之地。

  5月初,一块夏河丹尼索瓦人(简称“夏河人”)下颌骨化石,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推早至距今16万年,刷新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历史纪录,也让该化石的发现地——白石崖溶洞成为世界考古界关注的焦点。

  14日至16日,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兰州大学主办的“夏河人研究成果推介会暨专家咨询研讨会”在甘肃夏河召开。期间,中国古人类学界和旧石器考古学界权威专家前往溶洞现场考察。

  从县城出发,40多分钟车程抵达白石崖底部。踩着裸露于河流之上的石块,进入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远处的煨桑台上,香烟袅袅缭绕在洞口。洞口高5米、宽8米左右,地势较为平坦。洞口蹲坐着白石崖寺看守的僧人和前来朝拜的藏族民众。

  在僧人乐西加草的带领下进入洞内,便可感受到凉意。溶洞内岩壁光滑,不经意间会发现有保存完好的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深洞内邃崎岖,道路忽高忽低,时窄时宽,有时需要匍匐行进。

  乐西加草值守溶洞已2年,“洞内道路不好走,值班主要任务是带领民众和游客安全进出;每年六七月,从各地赶来的藏族民众进入约1.5公里深的洞内磕头念经,还有人在这里留宿,认为可以治病。

  除了夏河人化石发现于此,2018年,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石崖溶洞进行考古发掘,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骨骼化石相继出土,显示曾有古人类在这里较长时间生活,并确定该洞穴为青藏高原目前已知的最早考古遗址。

  白石崖溶洞因此被中国考古学者称为“中国的丹尼索瓦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在洞穴内发现了夏河人化石、石制品、动物骨骼化石,表明这里曾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是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产,该处古遗址应作为长期的科考基地,不断研究和发掘。

  “保护与利用并存。”高星说,现场考察后很震撼,不仅了解到古人类神秘的文化遗存,了解人类过去的知识,还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神秘,寓教于乐,是未来考古遗址公园的理想地,但保护仍是第一位。

  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说,甘肃史前文化遗址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相对较少,旧石器考古也是甘肃文物考古的薄弱领域。夏河人化石的发现,既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人类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也是甘肃旧石器及史前人类考古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马玉萍说,甘肃文物部门将对白石崖溶洞及相关遗址作为文物点进行登记并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制定保护措施,并结合研究成果探索遗址的展示利用。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介绍,2019年还将对白石崖溶洞进行全面测绘,再次申请对洞穴不同部位进行发掘,对洞穴文化遗存进行全面系统的发掘整理、系统精准的测年、分析考古遗存等工作。(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