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精神”激励我勇敢前行

25.05.2016  17:12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工程人在一个项目的工作经历也是短暂的。然而,一个工程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能有幸连续参与青藏铁路建设和拉日铁路建设,一定会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就有幸参加并经历从第一条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建设,到青藏铁路的延伸线——拉日铁路建设,如今回想起来,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大笔财富。

    2001年6月,国家批准建设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作为兰州铁路局工程系统一支能打硬仗的强军——兰州铁路建设集团第三工程公司,受命承担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南山口一期铁路既有线改造工程。

    上场之初,听说是去青藏高原修建铁路,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组织上说,必须是年轻人上,且要经过身体健康检查符合条件者方可,时年32岁的我毅然决然赶赴格尔木。

    初来乍到格尔木,满心充斥着敬畏和好奇,项目驻扎在格尔木市南郊国道边上一个汽车修理厂,距离南山口也就大约十公里。驻地设有卫生室,并配备专业医务人员,基本医疗设施、各类抗高原等常用药品。一日三餐的伙食,完全是按照科学膳食结构,再根据高原地区特色合理配置,每逢节假日,铁道部的关怀便会深入施工现场,带来党和国家领导的慰问,人文关怀无处不在,从心理上解除了你身处高原的恐惧,让我们忘却了自己在高海拔地区。

    依然记得,项目部领导经常提醒我们:走路一定要慢,不要跑,不要跳,不要做剧烈运动,感冒了,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决不能拖延引发高原病。也许是年轻的缘故,在格尔木的6个月,我从来没有吸用过氧气,看着工友们或躺或坐,一次次吸氧,我曾经认为,他们身体素质有问题。

    第一次让我记忆犹新,又难以忘却的是,同年11月14日17点26分,青藏高原发生的8.1级地震,地震瞬间在昆仑山南缘形成了长450千米、宽数10米的地震破裂带,导致“昆仑山口”最具有标志性的铭碑倒塌,由于发生地点人迹罕至,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那次地震让铁路建设者再一次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珍惜,也让我真正体会到生与死的考验,灾难随时都会发生,我门要更加珍惜生命,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在格尔木六个月的既有线施工改造经历是短暂的,留下的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只有勇于挑战,挑战艰苦的环境,挑战自我,有战无不胜的决心和信念,困难才会显得那么的渺小和无力,每当完成一件自己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标之时,欣喜中才发现:我们的潜力惊人,人类是那么的伟大。

    时隔9年之后,也就是2010年12月,青藏铁路的延伸线——拉萨至日喀则铁路的建设,41岁的我再次踏上去往拉萨的路,迎来参与真正意义上的高原铁路建设的体验机会。与9年前的格拉段施工相比,再加上积累了第一条高原铁路的修建经验,拉日铁路的建设环境更加得到了飞跃改善,驻地没有了专业医务室,而是换成了更加专业、设备更加完备的“工地医院”。然而,9年前的格尔木,我完全不用吸氧设备,如今,仁布的高原反应第一次与我做着激烈的斗争,患有高血压的我,因为高原缺氧导致偏头疼而整夜难以入眠,我时不时要去工地医院,闭目养神吸着氧气,利用吸氧机会可以好好享受一次休养,但它依然缓解不了我的偏头疼。

    在经历了4个月的拉日铁路建设,我带着不舍辗转至内地其他项目。如今,铁路建设者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拉日铁路也于2014年8月16日通车。

    值得一提的是,9年后的拉日铁路建设,我已隶属于中国铁建二十一局集团新一代的铁道兵,经历了数次企业改制,时代变迁,感慨万千,不同的环境,一样的情怀。

    青藏高原铁路建设是一次次自我极限挑战和考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雄厚的国力和勇攀高峰的科学技术实力。铁路建设大军 “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壮志,让世人看到了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创造历史伟业的精神。青藏铁路经历培育和历练了我的吃苦精神、勇于挑战精神,这种精神伴随我左右,永远激励我前行至今。(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六公司 张积成)

( 编辑:网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