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创新热背后的冷思考
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在本周刚刚闭幕 的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不少出自中小学生之手的发明创造新奇独特,其实用性和新颖性让很多人称赞不已。此次共有23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的这项盛大活动,培养和激发了无数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为我省科技发现了大批创新苗子。虽说我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在逐年增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关人士认为,青少年科技创新,需要学校、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创造出的浓厚氛围做支撑,也需要青少年端正态度,摒弃一些功利因素,让青少年科技创新更加纯粹一些。优秀创意真不少
照顾老人的机器人、太阳能家庭生态鱼缸、神秘的磁力、自行车正圈器……这些贴近生活的发明创造正是出自刚刚结束的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的创意。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次大赛中就有一些照顾孤寡老人的创意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其中兰州市兰园小学的孩子们用乐高积木设计组装出了一个创意场景起名为“张爷爷的家”,让不少专家都感到很新颖。在这个场景里不但沙发、茶几、电视机生活必需品等一应俱全,而且还多了一个头顶装着洒水壶名为“希望”的机器人。设计人之一孙璐璐告诉记者,这个机器人可以做很多家务。按照程序的设计,它可以给花浇水,可以清扫房间,还可以按时把“张爷爷”要吃的药端到“张爷爷”的面前。
其实这些并不是孩子们虚拟出来的场景,这位老人是有真实原型的。张爷爷是兰园社区一位常年卧病在床的独居老人,一日三餐都由社区工作人员送。孩子们看到张爷爷生活中的各种不便,心里非常难受,觉得应该为他做点什么。于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设想和准备,这款能照顾独居老人的“希望”机器人出炉了。
大赛出现功利化倾向
在本次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动手能力让人们感到惊喜,很多项目真正体现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参赛项目明显超出了中小学生现有的能力,孩子们在其中的贡献度值得怀疑。
记者在创新大赛上注意到,在进入决赛的项目中,一些选题非常高深,如涉及到纳米、克隆、基因转化这样的高科技,研究方法和手段也超出一般中学生在校能够学到的知识。本届大赛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评委在看过参赛项目的书面材料后告诉记者,“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初衷非常好。但由于人们追求高考加分的功利化目的驱动,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与初衷相背离的现象。”他说,“不少参赛项目明显有成人帮助的嫌疑,而且这种帮助有点过头了,甚至可以说不是帮助而是在大学或科研单位承担的课题中,找出某一项成果,稍加改头换面,便成了参赛学生的创新成果。”
而在不久前,中科院兰州分院的一位研究员,在看到以往青少年创新大赛的参赛项目题目时,感到非常惊讶,他说:“我觉得有的项目的科研视野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关注的范围,有的研究方法非常先进,有的用的仪器是我们才会用的,有的题目是研究生层次并且要在导师的指导下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做出来的。”
来源于生活的创意更可贵
难道真的只有那些高精尖的项目才能获奖?其实并不是如此,纵观本次大赛,大部分青少年的科技创意和获奖的项目都来源于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用小原理解决大问题。
正在上中学的张秀磊发明了动式垂直划线、刻裁器,这个发明可以很方便的在物体上画出平行线。而他做出这个小发明的初衷正是为了解决父亲和哥哥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大麻烦。
张秀磊的父亲是铺瓷砖的,哥哥是做钢门钢窗的,他们在工作中都要经常画平行线,然后再沿着线裁切。如果线没有画好,材料就会废掉。为了让父亲和哥哥的工作更方便,他设计了一个滑动式垂直划线、刻裁器,让划线变得特别容易。他告诉记者,“我去年暑假帮爸爸干活的时候发现,铺瓷砖的时候用尺子画平行线很不方便,经常会画歪,这样瓷砖就会裁切坏,这样一来就非常浪费材料。看着爸爸苦恼的样子,我就想怎么才能帮上他呢?”经过张秀磊的反复琢磨,他感觉到一个人的思路还是太有限,于是找到了两个平时关系最好的朋友,大家一起想办法,一起进行了制作。在经过多次失败之后,终于做出来了滑动式垂直划线、刻裁器。做出来之后,他的父亲和哥哥经过试用以后都觉得要比平常用的工具方便很多,而且画线的时候也很少出错误。随后他结合用后的反馈进行了改进,才把这个手工制作的作品拿到了赛场上。
曾经两次担任大赛评委的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育华告诉记者,在青少年时代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有正向的影响,而这也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办的初衷。
培训机构科技兴趣班难觅
一边是青少年创新大赛举办的如火如荼,另一边却是父母们为孩子找一个科技兴趣班“跑断了腿”也没有如愿。
家在静宁路居住的林伟最近就为了能给孩子找个科技兴趣班而头疼。“我有一个读小学的儿子,他从小就对科技小发明感兴趣,平时玩的玩具不是飞机模型就是汽车模型。”他说,“儿子常常自己拆这些模型,拆了装不回去就哭,我和他妈妈都是文科出生,完全不懂这些,就想给他找个培训机构,找了一圈,可是有关科技创新的根本找不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记者近日走访几家培训机构,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大多是冲着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或是专业考级而来。而科技兴趣班被他们视为“玩”的科目,因为受了“冷落”,这些科技兴趣班自然就越来越少。
省科协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兰州优秀的科技培训班辅导员难觅,大部分学校也没有专门从事科普教学的教师,另外缺乏相关的专项经费购置相对昂贵的教学设备和器材。此外他还表示,由于资金问题,一些科技兴趣班的设备以图片和文字资料为主,没有做到生动直观,实体模型比较少,孩子的兴趣会逐渐消退,导致对科技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这样也就没有更多的资金去更新兴趣班设备、丰富内容,长期下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李宁是我市的一位科技辅导老师,从事青少年科技辅导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她辅导的学生获得过不少奖项。李老师说,创新大赛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投入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而不是追求结果。
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李宁告诉记者,她所要做的,就是领着学生去经历。“我们不要去管最后结果是什么,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过程锻炼比结果更重要。仅仅是为了结果,甚至造假,即使能进重点大学,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的不会是美好的东西。培养创新素养,不应是个别孩子的专利,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她告诉记者。
李宁认为,如果完全凭孩子的兴趣选择,肯定不会出现这种“失重”的情况。家长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孩子的兴趣。许多家长只希望孩子能在考试中拿高分的同时,去学习钢琴、书法、围棋等其他专长,并未注重对孩子科技方面的培养。由于受到教学进度和师资等方面的制约,学校也很难全部承担起提高科学素质的重任。“虽然现在在培养青少年科技方面有着不少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国家重点高校自主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学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所以即使没有了高考加分动力,学校、家长和学生也不应该受到太多的影响。”李宁说,今年的创新大赛与往年相比还是有不小的改变,评委们比较注重项目是不是学生自己做的,在向学生提问时,会多问一些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