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兵:让青少年科技创新回归素质教育本源
原标题:让青少年科技创新回归素质教育本源
在20日刚刚闭幕的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不少创意新奇、同时兼具实用性和新颖性的发明创造令人赞叹不止,也让人不禁对这些还在学校的小发明家竖起大拇指。但在火热场面的背后,还有一些问题困扰着人们:在取消获奖保送资格之后,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这方面还能抱有多大的热情?科技教育师资紧缺的问题是否解决?升学考试与科技创新是不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相关报道见4月22日《兰州日报》三版)
取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保送资格之后,在学生、家长、学校中就提出这么多疑问,这并不奇怪,在仍然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这类校外活动如果不与升学挂钩,一般都会被认为是耽误学习的兴趣爱好而难以获得普遍认可。只是,仅仅因为对升学没有直接关联就遇阻,这样的想法实在是非常功利化。
与升学脱钩,回归对科学的爱好,这本来就是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应有之义。不可否认,由于取消了升学加分政策,学生和学校,特别是家长对大赛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热情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这一取消获奖加分政策却还原了创新大赛的本来面目,与功利主义脱钩,与日益严重的盲目拔高、成人化倾向脱钩,这样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才真正给孩子们的爱好松了绑,使之成为展露孩子们才华的平台。
推行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为了给沉疴以久的应试教育纠偏,如果仍然把兴趣爱好的培养与升学加分来挂钩,只能是进一步强化应试教育的旧思维,学生的减负和综合素质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也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事实上,培养孩子们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和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个兴趣爱好问题,这样的培养也直接关系到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将来进入社会的能力。
一直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非常强大,像数学、阅读等能力和知识累积都在全球教育体系中名列前茅,但在科技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高级思维等能力上,中国的学生往往表现不佳。如何把扎实的知识积累调动运用起来,激发青少年的创新能力,这一直是中国教育面临的必解课题。随着我国各项教育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尤其是全社会对创新发展的强烈需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提高了,客观上也会提高学习成绩。虽然青少年创新大赛与升学加分已经脱钩,但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直接作用,同样对提高学习成绩也大有裨益。国家现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酷爱科技、热衷实践,富有创造性和创业精神的“创客”也越来越多。青少年科技创新虽然取消了获奖加分、保送政策,但是不少大学在自主招生时,往往更加青睐这些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这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也更容易在未来崭露头角。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青少年又处在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最强的时期,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启迪和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对科技的兴趣爱好,不仅是对青少年未来的能力的建设,更是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