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用语:坚守"传统之雅"还是拥抱"网语之魅"

09.01.2015  18:48

 “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来与人交流?”上海市教委近日针对中学生进行了一项名为“新媒体下沟通”的问卷调查。针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中学生选择了“微信和QQ”,极少有人选择“书信交流”。在调查中,仅有四成学生喜欢“面对面”与人交流。一名参与调查的高中生坦言:“相比书信和面谈,我更喜欢能彰显个性和幽默的网络语言,这也让我在同学们当中更受欢迎。

  面对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到底我们是该坚守“传统之雅”?还是应当拥抱“网语之魅”呢?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拥有了发声的舞台

  据2014年7月发布的《第七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城市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92.9%,农村(乡镇)中小学生也高达80.2%,远高于我国网民的总体触网率。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建设传播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明宗峰认为:“由于知识或语言的积累相对有限,加上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更容易接受一些并不被常人理解的网络语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研究所所长刁晏斌近年来一直从事网络语言的研究,在他看来,不仅是网络语言,现实世界中的流行语,也主要是起于青少年,并首先在他们当中使用。

  曾主编《网络那些词儿》的马中红,是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通过多年来对网络语言变迁的记录,马中红发现,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比其他群体更能娴熟地使用新的媒介技术手段,所以,这次在语言创新大潮中登台唱戏的主角,是现实生活中缺乏话语权的青少年网民。

  “非主流、另类的语言创造是青年群体有意识标榜自己与其他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行为,比如,火星文是90后自己创造出来的网络语言,其意图无非表明‘我,与众不同’。”马中红分析道。

  而在刁晏斌看来,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求新、求异、求变是不懈的追求,这一点在当今追求和崇尚个性自由的多元化社会背景下显然被放大了,而在自由度更大的网络虚拟空间内,这一追求更被无限放大。“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各类网络写手‘语不惊人死不休’,更多的青少年网民也对之欣然接受。”刁晏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