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需全社会关注重视

18.02.2016  03:43

 

    省政府办公厅近日转发省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甘肃省实施〈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方案及2016年工作计划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今年,省卫生计生委12320热线将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向公众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制订校园突发危机事件处理预案。高等院校要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立稳定的心理危机干预联动协调机制,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相关报道见2月17日《兰州日报》二版)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一再强调:“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更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也给学校教育和青少年发展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受应试教育的驱使青少年被迫提前投入激烈的社会竞争。而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以及社会环境的压力传导,造成了青少年的种种心理问题。调查表明,在我国各阶段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和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学校教育仍然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解决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往往被老师和家长所忽视。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从家庭到学校,学习成绩成为了唯一的追求目的。我们的传统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方式方法也很欠缺,甚至很陌生。

    面对青少年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传统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已经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亟待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尽快建立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尤其是要让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起来,设立专业机构进行有效干预和辅导,让青少年获得身体心理智力的全面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校园内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应该成为精神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引导全社会普遍重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