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艾滋”首先要实现“零歧视”
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11月28日,甘肃省卫生计生委通报了我省艾滋病疫情流行状况。当日上午,省卫计委、省防艾办在张掖路步行街举行宣传活动。(详见《兰州日报》12月1日一版)
据甘肃省卫生计生委通报,截至2014年10月底,我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2413例,其中现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为2004例,死亡409例。今年1至10月,全省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547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6例、艾滋病病人131例;报告死亡54例。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加35.4%。据我省艾滋病防治专家分析,当前甘肃省艾滋病疫情呈现五个特点:一是报告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二是性传播途径仍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普通人群感染艾滋病机率增加;三是我省疫情总体属全国艾滋病低流行地区,但局部地区疫情依然很重,地区间差异较大;四是艾滋病已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特定人群感染率高;五是既往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艾滋病死亡人数增加。面对统计数据,我们的确不可以掉以轻心,防艾可谓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公众对艾滋病毒的恐惧,多半是来自“染艾滋必死无疑”、“艾滋病毒会让人体免疫力完全丧失”的认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艾滋病正从不治之症逐渐变为可预防、可治疗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只要及早发现并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寿命可延长二三十年,日常的工作生活、社交接触,根本不会受传染,只要做好预防工作,艾滋病是能够逐渐达到“零”感染可能性。这么多年来,艾滋预防工作总是不尽如人意,不得不说,公众在恐“艾”的同时对艾滋患者的歧视起到巨大阻碍作用。一提起艾滋病,公众首先就会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联系起来,甚至于上升到不道德的层面,这不仅严重伤害了艾滋患者的合法健康权益,而且使艾滋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讳疾忌医,难以提前预防,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由于传播途径的特殊性,防艾与治疗艾滋,从一开始就处于难以启齿的尴尬境地,加剧了艾滋病防治难度。
相似的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1993年出品的美国电影《费城》,深刻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歧视艾滋患者的氛围。而章子怡、郭富城主演的《最爱》,也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在艾滋歧视上沉痛的现状。如今,越来越多的公众已经从严酷的现实中认识到,只要正视病症,尊重患者,消除歧视,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是能够最终为人类所战胜。
在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北京首家接诊艾滋病患者的佑安医院,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一线医护人员、基层防艾工作者和志愿者。考察过程中,李克强总理表示,战胜病魔不仅需要科学的力量,也需要社会各方给予关爱,它反映了社会文明的程度。艾滋病是人类重大挑战。防治艾滋病,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智慧和毅力。患者得了这个病,不仅身体和心灵备受折磨,还可能受到歧视,他们是最需要帮助和关爱的群体。全社会都要传播防艾的文明理念。不光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给艾滋病患者平等就业、看病的机会,更多要在精神上给他们关爱和支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大家一同守望相助、共渡难关。李克强总理的话表达了党和政府对艾滋患者的关心和防艾工作者的勉励,也道出了当前乃至今后防艾治艾工作最关键的环节——实现“零”艾滋首先要实现“零”歧视。(徐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