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岁迎新逐春来

26.02.2015  04:12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除旧岁,迎新年,三阳开泰,万物生辉,祖国处处春意浓。跨越千年的春节,从历史深处走来,一年又一年,带着欢乐、祥和与祝福,走进了千家万户。商周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除夕之夜都要举行驱邪逐疫仪式,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求神降福,期望保佑一年的祥和平安;秦汉时期过年开始燃放爆竹,并举行朝廷拜会礼仪和民间团聚活动;魏晋时期开始有了除夕守岁习俗;隋唐时期元宵灯会兴起,成为全民同乐的节日;明清时期桃符由春联替代,家家户户过年贴春联。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寒冬里辞别旧岁,迎接春天到来,具有开启未来的象征意义。寒冬腊月,江河封冻,雪花飘舞,而此时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的炉火,与外界的萧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地愈是寒冷家里越温暖,人心更向善,在这样一个幸福时刻,围炉守岁话丰年,辞旧迎新展望未来,就具有积极的意义。“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唐朝诗人史青描写除夕的佳句,把除岁迎春描绘的非常贴切。今年是农历乙未羊年,春节里人们互致祝福,使用最多的恐怕是三羊开泰、“”眉吐气、喜气洋洋等。三羊开泰最早出自《易经》,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之象征。冬至日白昼最短,其后则白昼渐长,阴气降而阳气生,从此开始为一阳生,腊月二阳生,正月则为三阳开泰,而阳与羊同音,古人便以三羊开泰寓意万象更新。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开启了春天的大门,春节过后,学生开学,农民下地耕作,一年的工作、学习、农事等随之全面铺开。

    中国年寄予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用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春节作为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更是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人们希望过年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期盼“”到运到,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期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不管社会怎样发展,都改变不了国人对春节的热爱,贴春联,挂红灯,蒸年糕,穿新衣,“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一顶新毡帽”的北方习俗,过去成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写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过年不再满足于吃好的穿好的,而是在传统的年俗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感受生活的美好,节俭、团圆、祥和、喜庆成为春节的主旋律。当然人们希望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对于过年的期盼,其实与中国梦的内容是相同的。中国年是中国人长久以来追求幸福生活的象征,今天我们奔小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是创造我们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有些人说现在生活改善了,天天像过年,这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尽管年俗不断在变化,但不变的是浓浓的年味。过年回家,亲人奔团聚,像央视报道的那样,千里万里都要想法看你一眼。春节是一次亲情的回归,这种理性的回归,促成了人们对族群的认同、对家国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感无形之中形成了凝聚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周话题:年俗变化背后的时代变迁下周话题:漫长的“中国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