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群体保洁需要告别两个“单位”

08.01.2015  17:15

  1月6日,元旦假期后的第三天,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其中一个重要变化,是遴选渠道的减少。“部门”的推荐渠道被砍掉了。剩下的是“院士提名”和“有关学术团体”两个提名渠道。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中国科学界顶级机构人才的遴选,从此没有了组织(也即单位)推荐这一渠道。这项科学界“去行政化”的措施,针对的就是前几年曾引起争议的烟草院士和“张曙光”们。

  易中天有篇《告别单位》的文章,列举了单位的七大功能,最后归纳为: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甚至喜怒哀乐,单位都承包了。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如果找到了一个“好单位”,那就简直会终身受益。但该文尚没有吸纳张曙光们对“单位”开发利用的成果。

  是不是“告别单位”就能去行政化了呢?要想真正让遴选工作回归学术本身,还要看学术团体的建设水平,学会不摘掉“二政府”的帽子就保不齐还会有新的问题出来。有人打了一个比方:原先有人对铁道部推荐的某些官员候选人有意见,但铁道方面有一个铁道类的学会。那么,这类学会会不会受到行政的影响呢?

  有人不靠单位和部门资源,却以职务能量储备了体制外资源。就像有些富豪,他可以花钱资助自己的人进入官场,为自己代言,难道就不能花钱摆平学术界和学者?

  其实,让学术回归学术,两院自身也要剔去过重的“单位”色彩。特别是套用行政官员享受的一些待遇。如中科院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医疗保健、乘车等)相当于副部级。每月国家津贴为200元。还有各地年薪20万,用车标准20万等。“单位”即“优越的家”,于是,原铁道部以“拉票、集成、包装”力挺,才有了张曙光“只差一票落选”的惊险。

  人家法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巴士蒂的院士待遇,就是一套院士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李远哲的待遇,就是校方在停车场里划出一个车位。

  照说,国家科学领域的顶端,不是院士养家的“单位”,应该是职业理想和职业荣誉至上,物质待遇对于今天的中国科学界来说,已经不需要雪中送碳了。现行待遇,让有良知的漳开沅们都不好意思享受了。有钱不必这样任性,花在院士们科研之需和获得科研成果后的奖励,效应会大不一样。

  小孩离开了娇宠的父母,益于长大成人;普通人离开了可以依赖的单位,益于有一番作为;知识精英“告别单位”,才能彰显学者人格自尊和学术的高洁。还原两院学术殿堂的至高无上,行政权力就会敬而远之,张曙光们就会望而却步。文/易国祥